-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随想录》看巴金主体意识回归.doc
从《随想录》看巴金主体意识回归
摘 要:巴金的《随想录》一直都带给人们很深的启示,对于这部书的意义也众说纷纭,但是其中凝聚了巴金老人的众多心血是毋庸置疑的,本文将试图分析巴金老人的主体意识是如何回归的。
关键词:主体意识;反思;封建思想
巴金在晚年创作的《随想录》包括五部分,其中有《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在学术界一直都被认为是一部敢于说真话的大书。而且,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书中很多题目都是用“真话”作为题目的。但当我们深入阅读之后就会发现,《随想录》能取得如此大反响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书中在说真话,更重要的原因是巴金在书中诉说着对往事的忏悔和反思,这其实是一次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思考,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巴金以一位老者的良知深刻地分析民族的命运以及个人的悲剧,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剖析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给民众带来的心理阴影。本文将深刻分析巴金老人主题意识的回归。
一、主体意识何去何从
从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时间在现当代文学史上被称为“十七年文学”,巴金在这段时间主要创作短篇小说和散文。80年代,他在回顾自己解放后的创作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但是我学的不好)。我想用我这枝写惯黑暗和痛苦的笔改写新人新事,歌颂人民的胜利和欢乐。”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巴金开始渐渐放弃自己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指人得思想和立场,通常指个人意识和阅历的结晶,经常表现为情感、意志、思想、思维模式等。作为一个作家,他的主体意识就是要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书写生活。但是,我们都知道巴金在他的创作初期是倡导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他的这一思想在很多作品中都是有体现的。例如,《灭亡》就是以自己的社会革命经验为题材,来宣泄对社会专制制度的仇恨。不久,无政府主义运动遭到镇压和失败,巴金创作了大量散文和小说表达自己的苦闷并想寻找出路。新中国成立后,他强烈地每个人都想全心全意地为自己的国家服务。他自己也开始歌颂新社会、新生活。他的作品风格从原来的批判向歌颂转变,情感基调也从原来的伤感逐渐明朗起来。巴金开始逐渐抛弃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创作手法,将自己的思想意识纳入到主流意识的框架中。从反叛主流到顺从主流,巴金以真诚的情感创作文学。但是,当真诚过多都投入到文学中的时候,作品中就一定缺少了理性思辨,这就导致了巴金作品风格中缺少了理性意识。巴金自己也说过,在“十七年”中,没有写出一篇自己满意的作品。
当时的很多作家普遍都有同巴金一样的文化立场和情感认同。他们认为新中国的成立,他们一直追求的独立与自由已经实现了,主流意识已经能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了,不需要自己再做思考了。他们接受主流意识的思想是自愿的,不是强迫的。巴金和很多作家都经历过“文革”,在那个时期他们普遍认为批斗、住牛棚都是一种考验,只有经过了这种检验,就可以看到光明。但是,巴金渐渐醒悟了,他开始认清自己。开始重新思考,将自己从被桎梏的思想中解脱出来,重新去寻找已经迷失了的自我。
二、奴役的根源
巴金在《随想录》中一直都在探索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将人民变为猪狗、牛马,甚至一部分人成为豺狼。为什么豺狼会将自己的禽兽本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批判这种禽兽行为,并且追求其原因。他苦苦求索最终找到了这场灾难发生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土地上并没有完全消失殆尽,只不过是换一种面目又重新出现了。冠以“革命”的名,麻痹了普通民众。巴金深刻地剖析了这一点,并且强调这一点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丑恶的历史还有可能再次重演。正是因为多数人不愿意独立思考,尊奉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才会让这种“左”的思想日益膨胀,最终导致“文革”的发生。巴金并没有提升自己,也没批判他人,而是直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进行自我审判。他在自省的同时,也想给一些被社会扭曲了的知识分子们一次救赎的机会。让他们从那种思想中解脱出来,重新思考生活对于他们的意义,思考社会究竟应该如何发展。
巴金和同时代的作家经历了一次次政治运动后,难免被灌输一些“左”的思想,“左”的文化意识难免根植在头脑里。但是,巴金可以不断地剖析自己,不断反思和忏悔,让巴金获得了新生。巴金经过自我否定后实现了一次飞跃,同时也是对自己苦难人生的一次顿悟,正是这种主体意识的回归,让巴金开始渐渐地说起真话。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深刻到位,不只是停留在事物本身上,而是上升到对国家命运民族未来高度上。
三、反思之后的升华
仔细阅读巴金的《随想录》可以发现,其中的言语并没有像过去的作品那样,通过揭露制度的腐朽或是人性的脆弱对社会历史进行剖析,达到增强批判的力度。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也许是巴金老人不想再关注过往的事情,也许是太着急,不想细致地诉说,因为这就是一个警示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