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临证备要 注意寒热 的转化互见 掌握虚实 的错杂 虚喘尤重治肾 补正当辨阴阳 喘脱 的危重证候 注意寒热的转化互见 喘证的证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临床辨证除分清实喘、虚喘之外,还应注意寒热的转化 实喘中的风寒壅肺证,若风寒失于表散,入里化热,可出现表寒肺热 痰浊阻肺证,若痰郁化热,或痰阻气壅,血行瘀滞,又可呈现痰热郁肺,或痰瘀阻肺证 掌握虚实的错杂 肺实肾虚的“上盛下虚”证 因痰浊壅肺,见咳嗽痰多,气急,胸闷,苔腻;肾虚于下,见腰酸,下肢欠温,脉沉细或兼滑 治疗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以苏子降气汤为代表方 根据上盛下虚的主次分别处理 上盛为主加用杏仁、白芥子、莱菔子 下虚为主加用补骨脂、胡桃肉、紫石英 因阳虚饮停,上凌心肺,泛溢肌肤,而见喘咳心悸,胸闷,咳痰清稀,肢体浮肿,尿少,舌质淡胖,脉沉细 治当温肾益气行水,用真武汤加桂枝、黄芪、防己、葶苈子、万年青根等 痰饮凌心,心阳不振,血脉瘀阻,致面、唇、爪甲、舌质青紫,脉结代者 可加用活血化瘀之丹参、桃仁、红花、川芎、泽兰等 虚喘尤重治肾,补正当辨阴阳 虚喘有补肺、补肾及健脾、养心的不同治法,且每多相关,应结合应用,但肾为气之根,故必须重视治肾,纳气归原,使根本得固 扶正除辨别脏器所属外,须进一步辨清阴阳 阳虚者温养阳气,阴虚者滋阴填精,阴阳两虚者根据主次酌情兼顾 一般而论,以温阳益气为主 喘脱的危重证候 对于喘脱的危重证候,尤当密切观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病案一 夏某,58岁,女。喘证已历多年,既往每届冬令发作加甚。今年自冬至夏,发作持续不已,呼吸困难,动则喘甚,稍有咳嗽,痰少,喉中少有痰鸣,心慌,舌质淡,脉沉细 证型:肺肾两虚,痰浊阻气 处方: 苏子降气汤加减:肉桂2.5克 后下 ,炙黄芪12克,当归、钟乳石、炒苏子、法半夏、胡桃肉各10克,橘皮5克,沉香2.5克 后下 ,生姜2片。7剂,日1剂 二诊:补肺纳肾,降气化痰,气喘减轻,但动则仍甚,咳少无痰。舌苔白,脉沉细,面色无华,仍当从肾虚水泛为痰作喘进治。前方去橘皮5克,加紫石英、熟地各12克,诃子5克。14剂,日1剂 三诊: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气喘减轻,咳少,痰不多,惟头昏不适,苔脉如前。原法再进,原方去钟乳石,加枸杞子10克。 患者服上方后,病情缓解,持续4个月气喘未作,是年冬季轻度发作2次,经用上方迅即控制。 病案二 患者某,男,60岁,湖北枣阳某乡镇,经商。1950年某日就诊。素有咳血病史,今日突发喘气,呼吸痰促,胸闷不舒,烦躁,口咽干燥,苔薄少津,脉无力 证型:肺阴不足,燥热内郁 治治则:滋养肺阴,润燥清热 拟方:清燥救肺汤 药物:麦门冬12克,巨胜子10克,党参10克,冬桑叶10克,炙甘草10克,石膏10克,枇杷叶 去毛,炙 10克,杏仁 去皮、尖,炒,打 10克,阿胶10克 烊化 。以上9味,以水先煎8味,待其水减半,取汁,去渣,入阿胶烊化,日1剂,分2次,温服。药服1剂而喘减,2剂而喘平 。 喘 证 威海市中医院针灸二科 主任、主任医师于波 概念 喘即气喘、喘息。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喘证的症状轻重表现 症状轻重 轻者:呼吸困难 不能平卧 重者: 稍动则喘息不已 甚则张口抬肩 鼻翼扇动 喘脱 严重者: 喘促持续不解 烦躁不安 面青唇紫 肢冷 汗出如珠 脉浮大无根 历代医家论述 喘证的名称、症状表现和病因病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 《灵枢·本脏》篇:“肺高则上气,肩息咳”。提出肺为主病之脏,并描述了喘证的症状表现 《素问·五邪》篇说:“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 《素问·举痛论》又说:“劳则喘息汗出。”指出喘证病因既有外感,也有内伤,病机亦有虚实之别。 《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素问·经脉别论》云:“有所坠恐,喘出于肝。”提示喘虽以肺为主,亦涉及它脏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所言“上气”即是指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亦包括“喉中水鸡声”的哮病和“咳而上气”的肺胀 金元时期的医家对喘证的论述各有补充。如刘河间论喘因于火热,他说“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甚而息粗…故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 元·朱丹溪认识到七情、饱食、体虚等皆可成为内伤致喘之因,在《丹溪心法·喘》中说:“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 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景岳全书·喘促》:“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指出了喘证的辨证纲领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喘》提出:“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