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云南省绿春县哈尼族农耕习惯法的教育价值.docVIP

试论云南省绿春县哈尼族农耕习惯法的教育价值.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云南省绿春县哈尼族农耕习惯法的教育价值   摘 要:在云南省绿春县,哈尼族的农耕习惯法现在还广泛存在,且自成体系。其文化基础是稻作文明,已内化在哈尼族的性格元素中。哈尼族的稻作遵循自然和谐的理念,这些习惯法彰显了和谐教育,实现自身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群体和谐、人与天和谐的教育价值,对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哈尼族;习惯法;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750;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042-04   哈尼族跨境而居,总人口约200万。在我国云南省,哈尼族人口163万[1],分布在云南南部的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主要聚集在绿春、金平、元江、新平、元阳、红河、墨江、普洱、西双版纳等地。绿春县,隶属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我国哈尼语标准音所在地,也是我国哈尼族所占比例最高的县,哈尼人口占绿春县总人口的比例为87.8%,有12个哈尼族支系世居于其中。绿春县的哈尼族人民世代居住在哀牢山腹地,森林、城村、梯田、河流共同组成了四位一体的生态环境,体现了哈尼族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存法则。经中国科学院批选,如今的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已被列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森林生态系统的定位观察站,而哈尼人的梯田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族人民在漫长的迁徙中,形成了特有的习惯法[2],至今还较好地保留。哈尼族习惯法是为了生存,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并为成员信守的规范体系。绿春县哈尼族习惯法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生产生活、婚姻、土地、森林、水资源等方面。绿春县的习惯法保存良好,深入人心,维持和调整社会秩序。   一、绿春哈尼族农耕习惯法的内容   哈尼族是山地农耕的代表性民族,千百年的农耕活动创造了哈尼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生产方式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围绕着农耕生产衍生出从开秧门到吃新米饭一系列的农耕节日与习俗,这些节日是农耕中不同阶段的过渡点,融合到整个农耕生产中。绿春县的哈尼族数千年来始终保留着每个农耕过程中的习惯法。   (一)水规   梯田是数千年来哈尼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哈尼文化的象征,已被外界作为认知哈尼族的整体标志之一。梯田从海拔1600米的山地上绵延到山脚河谷,放眼望去满是错落有致的梯田,规模宏大。绿春县的梯田坡度极陡,被赞为“天下奇观”。这一层层的梯田像是巨型的哈尼史书,展现了哈尼人顽强奋斗的精神。整个梯田与村寨相邻,与森林、村寨、河流共同组成了哈尼族生态文化圈。山顶的森林保护了梯田的水源,使其长流不断,形成“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景象。这些水资源流经村寨和梯田再流向河流,形成一种资源循环。四者合理布局,物尽其用,使哈尼族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相协调、相适应。这样宏壮的布局体现了哈尼族人民对自然合理的思考与认识。   稻作梯田是绿春县哈尼族人生产生活的中心,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比较合理的耕作的习惯法。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每到种植水稻的时候,水就成为了种植的重要环节,旱季不能断水,否则会导致田埂绽裂,雨季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经过长期的实践就形成了一套不成文的水规,刻木分水或刻石分水。每家每户根据每份田面积的大小共同商量出用水量,在田与沟之间放置一条有水量刻度的分水木或分水石头,水通过水槽自动流入各户的梯田里。这种水规世代相传,而今,带给哈尼人公平的“刻木分水”已是国家级的文化遗产。水规的设立既合理利用了水资源,又减少了纠纷,体现了哈尼人追求公平、避让纷争的态度。   (二)酒歌和酒规   哈尼族历法以农历十月为年末岁首,每年农历十月的属龙日为哈尼族新年的第一天,哈尼语称为“甘通通”“甘陶陶”“干通通”“扎特特”,庆祝一年的五谷丰登,类似于汉族的春节。节日期间哈尼族都要杀猪宰鸡、祭家祖与外祖,摆长街宴、围桌对饮等。绿春县城只有一条主街,贯穿县城东西,三公里余长。每当十月年,县郊的哈尼村民就会在县城主街道摆上长长的宴席。2004年,绿春县的长街古宴为2041桌,创造了超过两公里长的吉尼斯记录――“世界上最长的宴席”。   饮酒与歌舞成为哈尼族劳作后节日生活的主题。在长街宴上缺不了的就是酒和歌,哈尼族酒歌,称为“哈巴”或“啦巴”,是哈尼人传承农耕习惯法的无字教科书,古歌的内容涉及到如民族迁徙、农耕知识、生活礼仪、处世之道等方面。通过唱“哈巴”,向后代传“哟理”、讲“dudaq”(故事)。哈尼族不管是祭祀还是节庆都离不开酒,所以斟酒、敬酒、摆菜品都有讲究。宾朋坐满后开始斟酒,从主座开始,从右至左依次斟满,最后在主座的杯中再斟些许,意即首位相接、有头有尾。到哈尼人家做客,有喝酒喝两杯、吃饭吃两碗的规矩,以示好事成双之意。敬酒也有一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