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三次下连当兵感悟变化根据总政统一部署,前不久,我到新疆军区某边防团边防六连当兵1个月。当兵归来,最让我难忘的是,在20年军旅生涯中,有过3次下连当兵的经历。回味3个不同阶段的点滴画面,既是我个人成长历程的见证,更深深管窥到人民军队于无声处的“沧桑巨变”和薪火相继的“红色基因”。第一次下连当兵是1996年暑期,我在南京政治学院上军校期间,学院为丰富我们学生兵阅历、增加对部队感性认识,专门组织学员队到某步兵师体验生活,我被分在地处沂蒙老区的炮兵团导弹二连。这是我人生中首次与正规作战部队“亲密接触”,一切都感觉好奇、神秘和陌生。当时官兵学历多为初高中生、大中专生,小学毕业生和半文盲也占了一定比例,像我们戴着红牌牌的本科生,在偏僻的基层部队绝对属于凤毛麟角。指导员一看来了“人才”,当场决定将写广播稿的重任交给了我。记得团里唯一的二层建筑是机关办公楼,鹤立鸡群般矗立在大门口,营连住的都是破旧老瓦房,全排三四十人住1间大房,到了晚上,此起彼伏的呼噜声伴着黄胶鞋散发的脚臭味,显得很“壮观”。饭菜是萝卜、白菜、土豆“老三样”当家,咸菜为辅,会餐面对丰盛的大鱼大肉和半瓶啤酒,大家兴奋不已。连排级干部每月工资不到400元,我义务兵每月才拿40元津贴,偶尔到外边农家小店点几个菜的奢侈行为,要再三掂量。军事训练以体能为主,排长是超期服役老兵代理的,据说能做单杠八练习几百个大回环。官兵每周能看一场露天电影,电视频道也有限,业余生活主要是打扑克、侃大山。想看本图书杂志吧,团里又隔三差五清查不健康书籍,只要带有女影星图片的基本上都要收缴。40天的连队生活就在朦朦胧胧、似懂非懂中过去了,当我们回到学院时,整体上对部队的神秘感消失了不少,有位同学概括出了干部黑乎乎(风吹日晒)、家属胖乎乎(闲在家里)、孩子傻乎乎(只顾疯玩)的顺口溜,一想到将来可能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不仅有点失望失落,甚至生出莫名的惆怅。第二次下连当兵是2002年9月份,我在济南军区机关工作时,单位安排我到位于中原腹地的某装甲团装步二连当兵锻炼。当时部队条件已大为改善,流行话语是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跨越式发展,连队普遍住上了新盖的楼房,有了像模像样的学习室、娱乐室,不少干部用上了手机,营区里到处可见IC电话机。唯一的台式电脑算贵重品,由指导员专门保管。吃饱吃好已不是“多大事”,训练也不觉得多苦多累,只是感到劳动强度大,连队大部分时间都在施工挖沟,全靠手工操作,一天下来疲惫不堪。连长敢抓敢管脾气急,每次总在开饭前训话点评,弄得战士们垂头丧气,心情很郁闷。连级干部工资已涨到1000出头了,连队有了大学生干部,大家反映较多的是部队干部找对象难。从中央财大特招入伍的排长正闷闷不乐,一打听,相恋几年的女友刚分手。尽管这位排长名牌大学毕业、一表人才,女友不过普通的大专生,可实在受不了两地分居生活,下定决心“吹灯”了。指导员告诉我,家属在家拉扯着孩子很艰难,一次孩子生病时抱怨“宁愿他在家种地也不嫌弃,只要能在身边搭把手”,“找个军人物质上不如小商小贩,精神上不如台电视机”。地方部分女青年口头禅是,“趁着年轻先在外面干几年,实在不行找个当兵的嫁了”。听着大家“闲言碎语”,看着他们白天挥汗如雨地训练和劳动,我心里沉甸甸的,晚上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第三次下连当兵,我到总政机关已8年了,其间也下过部队,但每次都匆匆忙忙、浮光掠影,甚至没在连队吃过一次饭。近几年,不时在网上看到、在坊间听到部队的种种传闻,心里一直不托底:“80后”干部“90后”士兵为主体的基层部队究竟什么样子?我与互联网大潮下成长起来的“独生代”存在多深的代沟?带着大大的问号,我来到了位于西北边陲吉木乃县的边防六连。吉木乃,在蒙古语里是“三棵杨树”的意思,足见其荒凉与偏远,是五类地区、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多年在新疆垫底。让我深感意外的是,即便这样贫困偏远之地,如今也展现出勃勃生机。在与官兵朝夕相处的每一天里,我细细观察着,犹如“桃花源中人,恍然如隔世”,满眼都是“想不到”,深受教育和震撼。――营区环境很美。崭新的二层楼房坐落在绿地树丛间,头顶上映衬着蓝天白云,哨楼上国旗迎风飘扬,构成了辽阔边塞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天空如果经常下些雨,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真有心旷神怡的感觉。――现代设施很全。每班6人住一间大房,里面宽敞明亮,配上了电脑军网、有线电视、饮水机,每名战士配有专用桌椅、书橱和储物柜。连队不仅有会议室、学习室、荣誉室、冷藏室,还有健身房、洗衣房、互联网吧,官兵随时能洗热水澡,大城市里常见常用的生活设施几乎一应俱全。――官兵素质很高。连队干部学历基本“本科化”“名牌化”,连长、机要参谋是信息工程大学毕业的,指导员是新疆大学的国防生,只有1名排长是提干的大专生。战士学历以高中生、中专生为主,有了七八个大专生,还有各种“维修全才”“种植专家”“网络达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