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从节气到节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明:从节气到节日   提起清明节,我们想到的往往是祭祖和扫墓。然而,清明是一个怎样的节气,又是如何由节气变成节日的?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又有哪些传统习俗?在这些传统习俗的背后,又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内涵、道德情怀和养生智慧呢?   清明源流 三节合一   清明本为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如《岁时百问》所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每逢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草木萌茂,桃红柳绿,天朗气清,万物勃发。此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足见清明节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这个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之所以会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性节日,首先要从古代非常有名的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节日时间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讲究,一般是从清明的前一或两天开始,持续3天,期间禁火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它源于介子推的传说:在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只得流亡于国外。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只有几个忠心耿耿的臣子,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就是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   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正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经人提醒之后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但当时介子推因看不惯众臣的争功邀赏,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隐居。晋文公多次派人上绵山搜索,都没能找到。后来他听从他人计策放火烧山,只留下一条路,想让介子推自己走出来。谁料大火接连烧了三天三夜,仍没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灭后,人们上山一看,才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被烧死了。晋文公悲痛不已,在厚葬介子推之后,他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把介子推蒙难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此日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示纪念。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行至坟前,只见那棵介子推死前抱着的老柳树竟然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仿佛看到了介子推。他敬重地走到跟前,掐枝条编圈戴在头上并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清明柳”。   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由于清明与寒食节日子接近,二者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就逐渐合二为一了,寒食节变成了清明节的别称,禁火和扫墓的寒食节习俗,也被融合进了清明节。   上巳节   清明节还融合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上巳,系指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因此上巳节俗称“三月三”。 上巳节在春秋时代已经开始盛行,习俗活动繁多,其中一种是“修褉”,即人们为了去掉不祥、祈祷幸福而到水边沐浴、采兰、踏青嬉游。   后世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也称为修禊。书法家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就是记录东晋永和九年上巳节时,文人墨客欢聚兰亭,曲水流觞的情景。明代文徵明还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兰亭修褉图》。由于时间上的相近,上巳节的踏青饮宴与清明扫墓后的春游娱乐逐渐合而为一。   扫墓祭祖 慎终追远   祭奠祖先、敬贤感恩是清明节的核心礼俗。祭祀扫墓的习俗起源很早,自秦汉相沿承袭,历两千年而不衰,成为清明节不可缺少的礼俗活动。正如民谣所言:“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   在唐代,为了使百官士庶都有充分时间致祭祖先坟墓,官员们在每年清明期间都会有四到七天的假期。因此,在唐后期,出仕外地的官员在清明期间返回家乡拜扫亲人坟墓已相沿成风,清明扫墓这一习俗民间也得到了普及。   自古以来,清明祭祀扫墓往往倾家出动,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庶民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时至今日,清明祭祖扫墓仍是全体华夏儿女一年中的重大事宜。每年清明时节,各家各户都上坟祭扫。祭扫时要修理茔墓、铲除杂草、培加新土、祭献食物、焚烧纸钱。许多地方清明扫墓后除要插柳外,还要在坟旁栽松柏等常青树,这是人们对生的渴望,既希望死者永生,又祈望生者长寿。   《论语》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要慎重地为死者办理丧事,虔诚地追念先贤。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去做去思考,激励自己效法先古圣贤,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清明扫墓这一习俗的背后,其实正是承载着人们这种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道德情怀,更与祖先崇拜忠孝文化传统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在祭奠与追思中,渗透出中国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更孕育着我们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这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祖的文化精髓。   插柳戴柳 辟邪寄情   民间有俗语“清明不戴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