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人物画中“杖”的象征性及思想性.docVIP

中国山水人物画中“杖”的象征性及思想性.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山水人物画中“杖”的象征性及思想性   【内容摘要】文章对中国山水人物画中的“杖”进行筛选和分类梳理,结合“杖”的语言寓意,包括儒士之杖的君子品格、逸士之杖的志行孤洁、英雄之杖的不辱使命、佛道之杖的潜心清修,以此来表现“杖”在中国山水人物画中的象征性及思想性。   【关键词】“杖” 天人合一 禅慧 奇崛个性   在中国古代山水人物画中,“杖”是经常出现的图像,有持杖而行的儒士,有跋涉山林之间的隐士,有策杖建功的武士,还有参佛修道的高僧之杖。本文尝试对中国古代山水人物画中的代表作进行筛选,以分析“杖”的象征意义及其思想性。   一、儒士之杖――劲直高节、才华横溢   中国古代对器物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表面,都有其深刻的寓意,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杖,持也”。由于杖具有扶老的功能,逐渐被转化为尊老的礼仪象征。如《中山狼传》中:“遥望老子杖藜而来”。①在中国古代山水人物画中,儒士即德高望重的贤人君子,既有修为举贤的一面,也有隐逸避世的情怀,不管是执杖入世还是策杖山林,都有着道德高标的才华横溢和出世的渴望。   西汉洛阳出土的《迎宾拜谒图》,图中第二人拿着手杖,文质彬彬地与对面人交谈,画面简率、稚拙,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场景,从这一老者拿手杖,可见儒家道德思想的“礼”“仁”“君子”的形象在汉代的推崇。《全唐文?卷八百二十八》罗兖的《杖铭》:“身之疲,杖以扶之。国之危,贤以图之”。②黄庭坚《筇竹杖赞》曰:“厉廉隅而不刿,故窃比于彭聃之寿。屈曲而有直体,能独立于雪霜之后。”③他们把杖的品格总结为扶危助难、安贞忠信、劲直高洁、虚心独立的儒士之风。儒士审美理想即“美善相乐”的境界,君子正如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思想修为,儒士持杖更体现了“仁”“礼乐”“比德”“和”的文化思想。   二、隐士之杖――志行孤洁、情高格逸   古代隐士大都隐居在山林野水之间,交通不便,杖就是其简单的交通辅助工具。在魏晋时期,天下大乱,“玄学”盛行,庄子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庄子?天下》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的人生感悟。所以隐士们就寄情山林,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而杖在中国山水人物画中多体现为一个隐士,孤独、野逸地行走在山林之间的情怀。   《柳溪闲憩图》是北宋画家所画,画中凉风袭来,苇柳偃佛,一杆挂着葫芦的竹杖倚靠在柳树旁,老者栖息于卧柳上,怡然自得。仿佛与天地交融,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隐士之杖具有孤独、野逸、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诗性情怀。隐士们融合了老庄之学、佛学,甚至部分儒学的哲学思想,促使人们对生命和人格理想的重新认识,也产生了新的审美倾向和标准,如“品藻”“清淡”“放浪形骸”等生活方式。秦观《宁浦书事》中云:“身为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表明杖就是自己的另一个身影,与杖为伴的孤独。④杖以老者手持,以“老”表明历尽沧桑的智慧,增加生活的厚重感、岁月的磨砺感,以显示画面上古朴平淡的隐士情调,提升诗文图的超越性品格。策杖而行,游走于山林泉石之间,通过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实现了新的生活和理想。   三、释子之杖――乖张不羁、潜心清修   在佛教人物画中,几乎每个高僧都会手拿杖,而杖在佛教中主要有三种类型:如意、锡杖、禅杖。“如意” 柄端为“心”形,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锡杖为比丘行路时所应携带的道具,呈塔婆形,附有大环,大环下亦系数个小环。迦叶白佛曰:“何名锡杖?”佛言:“锡者轻也,倚依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明也,得智明故。锡,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使故。锡,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疏断故”。锡杖象征着智慧、功德,能助人解脱,领悟真谛。释氏要览中说:“禅杖竹苇为之,用物包一头。令下座垫行;坐禅昏睡,以软头点之”。用这种“禅杖”触击禅者,不会感受痛楚,但能使人振奋精神,防止座中入睡。取禅杖时应生敬心。   《神骏图》描绘的是东晋尚清淡的代表人物――高僧支遁爱马的故事。他斜倚石床,一边与友人赏马,一边撑一根细长的竹杖,斜靠在自己肩上。随着禅宗的影响,更加注重自我顿悟的修行,杖的崇高神秘意味淡去,而自觉自由的象征意义突出,执杖隐逸山林,参禅说佛。   释子之杖具有参禅说佛、隐逸等象征性及思想性。从在如意杖上书写经书以方便给人们讲佛学,到锡杖象征着智慧、功德,能助人解脱、领悟真谛的思想,再到禅杖注重的内心顿悟的修行等都为佛教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释子们的隐逸参佛也打破了只坐庙中修行的局限,有着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四、武士之杖――策杖建功、不辱使命   “策杖建功”的典故出自汉魏晋,《后汉书?邓禹传》中说:“即策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唐魏徵《述怀》曰:“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把建功立业之日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