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與《黄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一)..docVIP

《三德》與《黄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德》與《黄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一).

《三德》與《黄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一). 初讀《三德》,便興奮難已。因為《三德》和《黄帝四經》有很多相像的地方。1973年出土的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巻前古佚書(雖然有不同意見,但學界習慣稱其為《黄帝四經》、也有學者稱之為《黄帝書》)為我們提供了研究黄老思想的極為珍貴的材料,想不到僅僅過了三十年,又有新的類似的材料問世,而且時代更早,怎能不讓人興奮異常呢。 下面,筆者主要從用詞、用韻的角度簡單地歸納一下兩者的相似之處,内容上深入具體的探討有待今後。為閲讀方便,無論《三德》還是《黄帝四經》,對其中凡能確定的通假字、異體字,不再標注原文,一律使用寛體。nbsp; 一、用詞之相似nbsp; 1、“天、地、民(人)”nbsp; 簡1云:“天共時,地共材,民共力,明王無思,是謂三德。”李零先生擧《大戴禮記·四代》“有天德,有地德,有人德,此謂三德。”以相對照。《黄帝四經》中雖然没有“三德”這種表達方式,但如下所示,“天、地、民(人)”共擧的現象極為普遍。nbsp; 天地有恒常,萬民有恒事。《經法·道法》 天地之恒常,四時、晦明、生殺、柔剛。萬民之恒事,男農、女工。《經法·道法》 在《黄帝四經》中,“天地”往往屬于同一級別,有時用“天”一個字也能代表“天地”, 而政治上的統治者往往是參“天地人”三者之“聖人”。或者統治者代表“人”與“天地”相参。 王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人焉、有地焉。三者參用之,□□而有天下矣。《經法·六分》 主上者執六分以生殺,以賞〔伐〕,以必伐。天下太平,正以明德,參之於天地、而兼覆載而无私也,故王天〔下〕。《經法·六分》 參於天地,合於民心,文武並立,命之曰上同。《經法·四度》 日月星辰之期,四時之度,〔動靜〕之位,外内之處,天之稽也。高〔下〕不蔽其形,美惡不匿其情,地之稽也。君臣不失其位,士不失其處,任能毋過其所長,去私而立公,人之稽也。《經法·四度》 人主者,……。不天天則失其#64025;,不重地則失其根。不順〔四時之度〕而民疾。《經法·論》 始於文而卒於武,天地之道也。四時有度,天地之理也。日月星辰有數,天地之紀也。三時成功,一時刑殺,天地之道也。……一立一廢,一生一殺,四時代正,終而復始,〔人〕事之理也,逆順是守。功溢於天,故有死刑。功不及天,退而无名。功合於天,名乃大成。人事之理也。《經法·亡論》 吾受命於天,定位於地,成名於人。《十六經·立命》 吾畏天愛地親〔民〕。……吾畏天愛〔地〕親民。《十六經·立命》 觀天於上,視地於下,而稽之男女。《十六經·果童》 兵不刑天,兵不可動。不法地,兵不可措。刑法不人,兵不可成。《十六經·兵容》 行非恒者,天禁之。爽事,地禁之。失令者,君禁之。三者既脩,國家幾矣。《十六經·三禁》 聖〔人〕擧事也,合於天地,順於民,祥於鬼#64025;,使民同利,萬夫賴之,所謂義也。《十六經·前道》 故王者不以幸治國,治國固有前道,上知天時,下知地利,中知人事。《十六經·前道》 天惡高,地惡廣,人惡苛。高而不已,天闕之。廣而不已,地將絶之。苛而不已,人將殺之。《十六經·行守》 天制寒暑,地制高下,人制取予。《稱》   當然,並不是因為《黄帝四經》多見“天、地、人”,《三德》就只和《黄帝四經》類似,《大戴禮記·四代》除上引“三德”外,還有“公曰:‘所謂民與天地相參者,何謂也?’子曰:‘天道以視,地道以履,人道以稽。廢一曰失統,恐不長饗國。’”這里也見“天、地、人”,而且出現了和《黄帝四經》相似的“相參”之説。《虞戴德》等篇中也多次出現“天、地、人”並列現象。但筆者認為,《三德》“天”與“時”結合,“地”與“材”結合,“民”與“力”結合,《黄帝四經》中相似的表述比較多,而且,《三德》的主題有些類似《十六經·三禁》所云“行非恒者,天禁之。爽事,地禁之。失令者,君禁之。三者既脩,國家幾矣。”較多論述的是“天、地、人”三方面的禁忌。這一点,筆者將在其他論文中展開。nbsp; 2、“天”nbsp; 在《黄帝四經》中,“天”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如前所述,因為“天地”往往在同一級別上,所以有時會“天地”連用,代表的是恒常的、不變的準則規範。而不是有意志、有作為的人格神、主宰神。有時它可以轉變成為一個形容詞,表示“客觀的、絶対的、不可違抗的”。[i]《三德》中的“天”也有類似的特徴,雖然 “天” 有時代表的是狹義的“天時”,如“知天足以順時”(簡17)、“順天之時”(簡18),但大部分與“天”相關之表述,則用其廣義,即“天”是恒常不變之規範體系的象徴或代名詞。如“順天之常”(簡1)、“是謂天常”(簡2)。《黄帝四經》則有“天地有恒常”(《經法·道法

文档评论(0)

ailuojue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