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干部德行考评规范化研究综述.doc
干部德行考评规范化研究综述
摘 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品行的国家,古人云:“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才无德,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同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也是我党一贯坚持的用人标准。但如何考量干部的德行一直是一个模糊的问题,只有了解干部德行考核的历史渊源和研究实践成果,借鉴国外经验,才能构建合理规范的干部德行考核机制。
关键词:官德;德行考核;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028-02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党一贯坚持的用人标准。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1980年到2012年间关于领导干部德行考评的文献,发现共有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2篇,相关论文、报纸、会议105篇。总的来看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完备。笔者根据历史渊源、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国外经验四方面进行系统梳理,现综述如下:
一、我国干部德行考评制度的历史渊源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品行的国家,古人云:“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才无德,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早在“三皇五帝”时期,我国就有关于干部德行考核的史料记载,广为人知的“禅让制”表明,原始社会的帝位都是经过大众选举的,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比如“有德”的尧、“孝顺”的舜、“敬业”的禹,他们都是当时社会广为称赞的道德楷模。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就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官吏德行评价指标体系。为政以德是《论语》的基本政治思想,孔子在《论语》中讲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指出人格要求和道德水准是为政者的基本条件。孟子提出“四心”,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可以作为最早的关于考评德才方面的标准。
进入封建社会,古代官吏德行考评机制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内容不断严谨和细化。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制定《课律》等法令,明确提出官吏“五善”、“五失”考核标准。汉代在秦制的基础上推行察举制,把孝与廉评定方法标准化为四准则,作为做官的途径。“西汉的考核机制直接形成了以考德为核心的考核模式”[1]。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关键步骤是对官吏进行品评,综合德才、门第,把官员分为上中下三类九品。隋唐官吏考核制度主要集中在“德”、“行”两个方面,《唐留典·尚书吏部》中将官吏考核的标准分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专门对品德进行分类:“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简称“德、慎、公、勤”。唐玄宗时期还制定了《六察法》,其中第一察就是“察官人善恶”。宋代从上到下建立了德行考核与监察等级责任制。明代建立官吏“考察”制度。“考察官员“贪、酷、浮躁、才力不及、老、病、巴、软、不谨”八个方面。清代对考察做了“四格八法”的规定,注重考核才能、品德操守、政绩、资历,“八法”同明。
古代官吏德行考评制度,给我们当代军队干部德行考评制度规范化研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二、干部德行考评规范化的理论研究
由于德行问题的内在性,德行考核指标没有经济指标那么容易量化,因此干部德行考评规范化机制的建立便成为了公认的难题,近年以来,各地陆续加大了对干部德行考评的力度,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87年,凌文辁根据日本PM测量理论构建了测评领导个人行为的CPM三因素模型(C为个人品德、P为工作绩效、M为关系纬度),并将领导者个人品德细分为十个指标[2]。1995年萧鸣政提出了公务员思想道德素质测评的理论模型[3]。1998年张美琴把领导干部品德的结构分为政治品德、思想品德和社会品德[4]。2000年廖泉文把干部思想道德素质的测评分为八个指标。2003年何琪将领导者道德素质分为三大类11项指标[5]。2005年于秀琴把干部德行考核指标分为思想政治、工作作风、职业道德、品德修养四大类[6]。2006年刘轩、胡月星把领导品德素质测评分为政治品德、思想品德、职业品德、个体品德[7]。同年,同济大学与宁波市江北区区委组织部联合研究出的《宁波市江北区领导干部道德评价体系研究》中,将干部道德考核分为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四部分,并将其进一步细化,建立了包括四套量表问卷、三级指标体系、一套数据处理方法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评价指标体系[8]。2010年卢雄勇在《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道德考核评价体系》一文中将干部品德分为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四个方面[9]。2011年罗德刚在《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新研究》中提出公务员职业道德应由政治品质、行政品质和人格品质三方面的道德规范构成[10]。
通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