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l4 ·
部门法专论
论 民法研究范式的绿色转向:l:
陆 青
摘 要:在转型中国的时代背景下,民法研究范式应该实现绿色转换,即民法研究应该以
建构一种人与 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 内心整体动态和谐的 “绿色”市民社会秩序为根本 目
标,以包容协作为基本理念 ,以弱势群体的保护、协作精神的贯彻、利益冲突的疏导作为民事制
度建构的基本方向,在民法的内外体系上对传统理论进行革新,从而确立一个新的学术共同体
和新的研究范式,来回应生态、人态和心态日益紧张的现代市民社会。
关键词 :民法研究范式 绿色理念 生态
中图分类号:DF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8330(2014)05—0014—14
一
、 民法研究范式的转型需求
近年来,关于法学研究范式的讨论 日益频繁,这在当下转型中国的法治建设背景下,有着重要的
战略意义。它意味着中国的法学研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摆脱对西方模式的路径依赖,寻求适合中国法
治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的法律共同体及其独有的话语体系。
在针对研究范式的讨论中,目前的法学界更多是停留在法理学层面进行探索和论证,而尚未在部门
法领域进行充分展开。固如此,研究范式的讨论极可能止步于学者们个人的理论构想,或变成学术 口号,
而无法通过对整个法学领域的渗透形成一种学术 自觉,并进而通过学术共鸣,转化为一种真正成熟并落
于实践的研究范式。
事实上,当下的中国民法学同样面临着研究范式转换的问题。这当然也与中国民法独特的发展历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 目“转型期法治的绿色转向研究”(项 目编号Y201120359)和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 “新型合同的司法应对
问题研究”(项 目编号 14NDJC117YB)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受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作者简介]陆青,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讲师,意大利维罗纳大学欧洲财产关系私法专业博士。
① 比如,《法学研究)2011年第6期专门组织了主题为 “中国法学研究之转型——法律学术和法治实践”的笔谈。随后,2012年第 1期
又组织了主题为 “民法实证方法之内涵与展开”的笔谈。
② 2012年5月26日,《法学研究》杂志社张广兴先生在西南政法大学讲座时指出:“我们已经当了三十年学生了。在与外国人交流时,
人家把我们当学生,没有办法平等交流,中国法学在世界法学中的地位也很成问题。现在我们提倡中国的法学研究转型,就是要从
原来的比较方法为主、立法论为主转到实证研究方法和解释论上来。我们中国到底有哪些问题、有哪些外国没有的重大法治问题,
需要我们去发现和研究。我们的法律相对来说较为粗疏,它的准确含义、实际运行效果怎样,也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如果我们
在这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法律理论,就是我们对世界法学的贡献。”张广兴:《法学研究与学术规范》,载中国民商法律网 “法学讲堂”
栏 目:http://www.civillaw.eom.cn/fxjt/,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7月9日。
③ 在法理学层面,如张文显、于宁:《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从阶级斗争范式到权利本位范式》,载 《中国法学))2OO1年第
1期;杜宴林、张文显:《后现代方法和法学研究范式的转向》,载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oo1年第3期;孙国华、张小军:《以人为
本与法学研究范式》,载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 5期;[Et]中山龙一:《二十世纪法理学的范式转换》,周永胜译 ,
载Ub国法译评)2000年第3期。
2014年第5期 论 民法研究范式的绿色转向 ·15·
史密不可分。梁慧星先生曾经直言,“中国民法是从外国民法继受而来”。④由此也决定了自改革开放以
来,中国的民法研究无论是在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都带有强烈的西方印记,尤其是 “德国
印记”。“物权行为”、“无权处分”、“请求权基础”,这些外国民法的舶来物,都成了激发民法学子学术
热情的经典话题,当然也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法的发展。但不可否认 ,在复杂的中国社会现实和民法发
展的现实需求面前,现有的民法研究依然显得捉襟见肘,比如,由于缺乏完备的登记制度和健全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