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与哲学的当代合法性-马克思的“动词性”哲学观及其当代意义.pdfVIP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与哲学的当代合法性-马克思的“动词性”哲学观及其当代意义.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与哲学的当代合法性-马克思的“动词性”哲学观及其当代意义.pdf

2002年 11月 第 6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ilin Unive~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v..2O02 No.6 “在批判 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与哲学的当代合法性 — — 马克思的 “动词性”哲学观及其当代意义 贺 来 (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 :在当代哲学领域 ,捍卫哲学的存在合法性已越来越凸显为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 课题。马克思的哲学观为理解和解决这一课题提供了重大的启示。马克思终结了传统形而上 学根深蒂固的 “名词性”的哲学观,而确立了 “动词性”的哲学观,把哲学理解为一种 “批 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 “活动”,它启示人们:以终极知识和绝对真理为己任的哲学的确 已经终结了,但哲学仍有理由作为一种批判性活动而存在,通过这种批判性活动,哲学作为 一 种内在而超越的 “自由思想”,仍具有其不可抹杀的存在合法性。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观;名词性哲学观;动词性哲学观 中图分类号:Bo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2834(2002)06—0034—09 哲学的存在合法性究竟是什么?或者通俗地说,“为什么要有哲学”?这是讨论哲 学观时所面临的最基本同时也是最核心的课题,尤其在当代一片 “哲学终结”的声音 中,这一课题显得尤为迫切。那么,在此问题上,马克思哲学能给我们提供什么启示 呢?在笔者看来,马克思哲学观在哲学史上最具革命性和最富感召力的地方在于它改变 了传统形而上学根深蒂固的 “名词性”的哲学观,而确立了 “动词性”的哲学观,把哲 学理解为一种 “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 “活动”,这一点为我们理解哲学的当代 合法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 、 两种类型的哲学观:“名词性”哲学观与 “动词性”哲学观 当我们使用 “哲学”这个词的时候,我们究竟把它理解成一个 “名词”还是 “动 词”?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词性问题 ,对此的不同回答 ,实际上代表着两种类型的哲学 观,可分别命名为 “名词性”哲学观和 “动词性”哲学观。 所谓 “名词性”哲学观,就是把哲学当成一个 “名词”,认为哲学是一种有着超时 空的研究对象、有着固定的研究主题、有着标准的话语和概念方式的客观知识体系,它 的基本提问方式是 “什么是什么”,例如世界是什么,认识是什么,语言是什么,从事 收稿日期 :2002-07.25 作者简介:贺 来 (1969一),男,湖南宁乡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哲 学博士。 · 34 · 哲学,即是把自身委身于这一客观知识体系,去为这些 “什么是什么”提供终极的解释 和答案,哲学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大全性、永恒性的特殊知识,这种特殊知识能为人的 现实生活和一切具体知识提供最后的基础和最高的尺度,凭此人们即可以脚踏根基,找 到可资依赖的最后权威和依靠。在此意义上, “名词性”的哲学观代表着一种 “静观” 的、“理论”的、“知识性”的、“视觉中心主义 “的眼光。 所谓 “动词性”哲学观,就是把哲学当作一个 “动词”,认为哲学并不是某种特殊 的 “知识”,而是一种特殊的反思和批判性 “活动”,其目的不是为解释和回答 “什么是 什么”提供一种客观的、纯粹的知识,而是围绕着人的生存实践活动,提供一种可供选 择的行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个哲学问题之所以有价值,当且仅当它是在人们的生活实 践中提出来的,一种哲学解释之所以是有意义的,当且仅当它为生活实践所需并在生活 实践中显示了自身的力量;哲学的主题不是脱离生活实践,为 “再现世界”提供 “客观 知识”,而是回答 “怎样行动”,从而使 “更好的生活如何可能”,哲学的真正 目标不是 作为静观者来对世界进行思辨和描述 ,而是作为一种现实的思想力量来创造生活和世 界 ,换言之,如果说 “名词性哲学观”要求哲学按照 “知识的逻辑”而进行的话 ,那 么,“动词性”哲学观则要求哲学按照 “实践的逻辑”来进行。 “动词性”哲学观在哲学的童年时期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海德格尔在 《什么是哲 学》一文中曾对 “哲学”_词作了词源学的考证。在希腊文中,哲学 (philosophia)源 出于 philosophos,据赫拉克利特的意思,philosophos所意指的是 “热爱 sophos”,而 “热 爱 (phileia)”则表明以逻各斯的方式去说话,与逻各斯相 “应合”(entspreehen)。因此, 哲学,或者说 “热爱 sophos”就是与 “sophos”相应合、相协调。从这种词源学的考证 可以看出,“哲学”在最本源的意义上,并不是一个 “名词”,而是一个 “动词”,不是 一 种知识性的理论 “学科”或者 “专业”,而是一种活生生的、具体的生活方式和生命 方式。胡塞尔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