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技至道”——中国传统的技术哲学理念.pdf
· 84 ·
· 技 术 哲 学 ·
“由技至道”——中国传统的技术哲学理念
王 前
“道”,作为中国哲学特有的基本范畴,涉及人类技术活动的一些根本属性。“由技至道”作为中
国传统的技术哲学理念,不仅对中国传统技术发展有深刻影响,而且对现代技术发展也有重要价值。
揭示 “由技至道”的思想内涵,对于当代技术哲学研究的深化是十分必要的。
“由技至道”这一理念,源自《庄子》中 “庖丁解牛”的典故,它创造了一个充分体现 “技”
与“道”关系的典型形象,据此可以分析中国传统技术活动的基本特点。
为什么要追求 “技”之上的 “道”?这种追求对技术发展有什么意义?要回答此类问题,必须对
“道”这个范畴做新的解读。很多学者曾讨论过 “道”作为万物本原和规律的涵义,却很少思考
“道”与 “技”的关联。
“道”的最初含意是人们熟悉的“道路”。据考证,“道”的象形字上为一个头 (象征一个人),
朝着道路上的某处走 (即上为 “首”下为 “走”)。 (参见李约瑟,第250页)这意味着 “道”与
“路”有所区别。“路”是实物形态的东西,而 “道”更多表示的是道路的功能,即能使人在头脑支
配下由此处走向彼处。“道”蕴含着行走应恪守的目的、方向、步骤、过程。与此类似,英语中的
“Way”既有 “道路”的含义,也有 “途径、方法”的含义,同样体现了这一特征。然而,作为中国
哲学范畴的“道”,并非指实在的路或行走过程,也不限于各种具体的操作途径或方法。在中国古
代,各种具体的操作途径或方法被称为 “技”或 “术”,而不是 “道”。老子强调 “道”无形无象、
不可言说,这意味着不仅把人们对实在道路的体验抽象掉了,而且把各种具体途径或方法的特性也抽
象掉了,留下的只是对于该 “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这种步骤性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把握。
这一系列步骤性活动的操作规程,对操作者而言是人为的,但根据操作者、工具和对象的自然本性,
应该存在一种合理的、最优的步骤性操作规程,据此形成特定的途径或方法,这就是 “技”之上的
“道”。 “道”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是由操作者、工具和对象的自然本性共同决定的。它超越了
“技”,是 “技”的理想境界。庖丁解牛注重牛的筋骨皮肉的生理特征,下刀都在游刃有余处,而且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就是既合乎操作者自然本性、又合乎工具自然本性、还
合乎技术对象自然本性的操作规程,这就达到了 “道”的境界。追求 “技”之上的 “道”,目的在
于使人为设定的技术规程逐步转化为合乎事物自然本性的技术规程,以至于达到能运用自如、天人合
一 的程度,因而老子才强调 “道法自然”。
不过,把握 “技”之上的 “道”,并不能靠逻辑分析或实验确证,而是需要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不
断体悟,逐步趋近。这是对实践智慧的不懈追求,“道”是实践智慧的最高境界。《老子》中多次论
“由技至道”——中国传统的技术哲学理念 ·85·
及 “有为”与 “无为”的关系。“有为”说的是人为设定的途径或方法,“无为”即合乎事物自然本
性的途径或方法。能够用言语讲出来的“道”(“说道”),实际上是用来指导 “有为”向 “无为”转
化的。它们本身并不是 “道”,而是求 “道”的入门向导,其中的章法、程式、规则是 “有为”阶
段的训练要点,一旦达到运用自如时完全可以忘却。医术高超的老中医在看病时绝不会再去翻医书,
技艺纯熟的工匠在操作时绝不会再背口诀。所以老子才讲 “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 “道”,是体
现在实际操作活动之中的无形的、合乎事物自然本性的途径或方法。
应当看到,老子对 “道”的这种特性的理解,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是非常难得的。他意识到任
何实践活动都有其合乎事物自然本性的、合理的、最优的途径或方法,这种途径或方法隐含在人们的
现实活动之中,看似无形,却非常重要,具有深不可测的创造潜力。人为的途径或方法必须逐步转化
为合乎事物自然本性的途径或方法,这样才会带来高深的认识和非凡的技术成果。
更进一步说,如果把天地万物的生成也看作造化的结果,那么合乎事物自然本性的创生或造化途
径就显得更为重要。道家并不认为有一个创造天地万物的人格神,而是强调合乎事物自然本性的创生
或造化途径本身就是创造之源,就是本原和规律。对 “道”的崇拜,其实就是对合乎事物自然本性
的创生或造化途径的崇拜。然而,老子只能从体验的角度描述这种极为抽象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