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辨伪学的歧途——评《尚书古文疏证》.pdf
Social Sdene~Vo1.27 3-2005
辨 伪 学 的 歧 途
— — 评《尚书古文疏证》
杨 善 群
(上海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上海 200235)
摘 要:中国历史上的疑古辨伪思潮,发展到后来愈演愈烈。有的学者以疑古辨伪作为 自己的癖好,因而产生了许多不实事求是的做法。其中,清代前期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 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代表。该书证伪运用了八种手法,但绝大部分证据都似是而非,不能成立。 古籍辨伪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值得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关键词:疑古辨伪 ;《尚书-g文;运用手法;学术问题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05)03—0396—06
自唐代后期以来 ,一股疑古辨伪之风 ,历经 宋 、元 、明而至清代 ,其势越 刮越猛 。以清代前 期姚际恒所 著 的《古今伪 书考 》为例 ,他将经 、 史 、子类 中的七十种古籍 ,如《易传 》、《大戴礼 》、 《孝经》、《孔子家语 》、《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 《尹文子》、《公孙龙子》、《慎 子》、《孔丛子 》、《司 马法 》、《吴 子 》、《尉缭 子 》等,均 加 以“其论 肤 浅”、“浅陋之甚”、“为后人伪造无疑”、“其伪昭 然”的评语 ,统 统判 为“伪书 ”[1l。不 少学 者 以 为,所辨 出的“伪书”越多 ,他的成绩就越大。其 时辨伪的风气 弥漫于学术界 ,学者们 以辨伪之 功而互相标榜 。 有的学者不满足于泛泛而谈 的疑古辨伪 , 而转为“专攻”一部或几部古籍之伪 。差不多与 姚际恒同时 ,有一个“颇热 中于荣利 ,在立身行 己方面不 甘澹泊 自守 、颇 为人所讥 的学者 ”[2] 阎若璩 ,他沉潜钻研三 十余年 ,写出 了《尚书古 文疏证 》(一作《古文 尚书疏 证 》,以下简称 《疏 证 》)一书 ,洋洋数十万 言,列举 128条论据 ,证 明古文《尚书》之伪。此书一 出,立刻得到一些 学者的吹捧 ,成为辨伪学史上 的一部代表作品。 然而只要稍加稽查考 核就会 发现 ,他 的绝大部 分证据都是似是而非 ,因而是不能成立 的。经
笔者梳耙整理 ,阎氏《疏证》中的辨伪手法 ,约可 归纳为如下八大类型。
一 、主观武断,强词夺理
属于此种类 型的有第 1、2、3、21、23、26等 6条 。 第 1条说《汉书》载武帝时坏孔子宅得古文 《尚书》“多十六篇 ”,而 东晋 时梅 赜“上古文《尚 书》增多二十五篇”,“只此篇数之不合 ,伪可知 矣”_3_J。(下引此 书 ,只在 正文 中说 明第几 条 , 不另加 注)人们不 禁要 问:除武 帝 时坏孔 子宅 “多十六篇”外 ,难道在几百年 中的其它时间和 地点就不能发现古文?西汉末刘歆就说 :“天下 众书 ,往往 颇出”;“古文 旧书,多者二 十余通 ” (《汉书 ·楚元王传》)。显然 ,篇数不合 ,决不能 定“伪”。 第 2条言“古文亡于西晋乱 ,故无 以证晚 出 (古文)之伪”。此条未举证据 ,只是说“古文亡” “故无以证”而 已。实际上 ,古文并没有“亡”,它 从西汉到东汉长期 流传 ,至魏晋之际形成明确 可靠的传 授关 系,而于 东晋 初 由梅 颐奏 上①。 可见所谓“古文亡”,完全是主观武断 。 第 3条言“郑康成注古文篇名与今异”。此
收稿日期:2004—12—24 作者简介:杨善群(1937一),男,上海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先秦史研究。
396
条所谈与第一略同,仍是篇数与篇名“不合”的 问题 。由于当时通讯 的不发达 ,郑玄不 可能尽 知天下存书。如郑注《书序》云:“《周官》亡。”可 是在记郑 门授学情况 的《郑志 》中,就有弟子赵 商与其师讨论关于《周官 》所述“三公 ”的问题 。 显然 ,东汉后期古文《周官 》其篇俱在 。阎氏只 信郑玄等“大儒”而斥东晋时梅颐所上 、在民间 长期流传 的二十五篇古文为“此等伪书”,只能 说明其不调查研究 ,固执己见而已。 第 21条 言 “古 文 《礼 经 》以证 《书 》”谓 : “《礼 》与《尚书》同一古文”,在《礼》“奕代犹知宝 之”,而《尚书》“皆以为是伪书 ,则 以《礼》未为诸 儒所乱 ,而《书》则为晚出之《孔传 》所屈厌也”。 这里称古文《尚书》“皆以为是伪 书”,“为晚出之 《孔传 》所屈厌”,不列证据 ,强词夺理 ,做学问岂 能 如此 ? 第 23条说:“古文传自孔氏后,唯郑康成所 注得其真 ;今文传 自伏生后 ,唯蔡 邕石经所勒者 得其正。”今将古文《尚书》与上二者比较而有不 同,“余然后知此 晚出于魏晋 间之 书,盖不古不 今 ,非伏非孔 ”。众所周知 ,古籍传抄会有各种 版本 。如《礼记 ·缁衣 》,传本 、郭店 简、上博 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