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黍和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态比较及其在植物考古研究中的潜在意义.pdfVIP

粟、黍和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态比较及其在植物考古研究中的潜在意义.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粟、黍和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态比较及其在植物考古研究中的潜在意义.pdf

第 25卷 第 2期 2005年 3月 第 四 纪 研 究 QUATERNARY SCIENCES Vo1.25,No.2 March,2005 文章编号 1001—7410(2005)02—224—04 粟、黍和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态比较及其 在植物考古研究中的潜在意义术 杨晓燕 吕厚远 刘东生 韩家懋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摘要 为了区分农作物与野生草类 的淀粉粒形态,对现代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和狗尾草 (Setaria viridis)的淀粉粒形态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粟的淀粉粒以圆球形单粒为主,脐点位于中央,大部分 由脐点向外有 1~3条放射线,表面光滑,淀粉粒平均长度约 19p_m。黍的淀粉粒以多角形单粒为主,脐点位于中 央,但很多淀粉粒的脐点不是很明显。在一些脐点形成 1~3条射线 ,表面光滑,淀粉粒平均长度约为 19p_m。狗尾 草淀粉粒以卵形为主,脐点位于中央,表面可见层纹 ,边缘凹凸不平且常有裂隙形成,淀粉粒平均长度约为 18p_m。 研究证明,利用粟、黍和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态特征 ,可以有效地对考古遗存中的这几种禾本科植物遗迹进行区分。 主题词 粟、黍和狗尾草 淀粉粒形态 植物考古 中图分类号 K854,Q949.91 文献标识码 A 农业的发生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一 般认为,中国是旱作农业——粟和黍,以及稻作农 业的起源地 。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适应环 境、改造环境的结果。农业的起源和传播、古代人类 食物结构和土地利用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是考古学 和地学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研究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包括植物的种 子、果实、炭屑、孢粉、植物硅酸体等),对研究上述 问题起着关键作用。国内现在将这些植物遗存归结 为3类:大植物遗存(macroremains)、孢粉(spores and polen)和植物硅酸体(phytolith,plant opa1) 。 利用考古遗址中的大植物遗存和植硅体方面的研 究,我国的农业考古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尤其是 稻作农业的起源 ~ 。但对于北方旱作农业的研究 还没有 全 面 展 开。现 在 一 般 认 为,粟 (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最早大约在距今约 8 000年在中国进行栽培,是中国古代及现在的重要 粮食作物 。由于粟和黍的籽粒都比较小,形状相 近,特别是经过几千年的埋藏后,籽粒炭化而发生变 形,导致利用植物遗骸进行鉴定出现一定的难度和 误差。这是进行中国旱作农业起源研究中面临的 问题 。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的研究者就已经 利用考古遗 址 中的另外一 种植物 遗存,淀粉 粒 (starch grain),来进行农业考古和石制品功能分析 方面的研究 。近几年来,利用保存于考古遗址 石制品上的淀粉粒形态分析对研究中东地区大麦、 小麦的驯化、美洲玉米和薯类植物的驯化和栽培取 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我国,旱作农业的淀 粉,特别是粟,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狗尾草(Setaria viridis)之间的淀粉粒能否区别,目前还没有研究。 本文对现代粟、黍及其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态进行比 较,试图区分农作物与野生草类淀粉之间的差别,以 及利用淀粉粒这种方法研究旱作农业起源和传播、 土地利用历史及古环境重建的可能性。 1 淀粉粒 淀粉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长链化合物,以 淀粉粒的形式贮藏在植物的根、茎及种子等器官的 薄壁细胞的细胞质中。淀粉在造粉体中积累时,先 形成淀粉粒的核心,称为脐点(hilum),然后环绕着 脐点由内向外沉积,形成许多明暗相间的同心轮纹, 第一作者简介:杨晓燕 女 32岁 博士 地貌与第四纪环境学专业 E-mail:yangx pku.org.a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批准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和 2003年度刘东生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专 项项 目共同资助 2005一Ol—l1收稿,2005—0l一20收修改稿 2期 杨 燕等:率 橐和殉尾草的淀粉怔 岳比较照片在植物考古研究中 潜在意 称甚毁(annukr e 虬 n I㈣ Il 1 淀柑舯多 网 球形,卵圆形或者多角形,脐点的形状有点杖、线状、 裂隙状 丹 壮 星状等。脐点有的位于 史如小 麦、蚕豆等 或者偏于一端如马铃薯、藕、甘薯等 淀粉粒在形态上有3种类型 单粒淀粉(s mple r h#rain).日有一十脐点,无数的层纹剧绕{宣个 脐 ;复粒娃粉(? -pound~larch grain).具有两十 以i 的脐点.并脐 分别冉各自的层纹匍绕:平盟粒 淀粉(hal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