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体育社会学三十年.pdf
2008年第 24卷 第 5期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20o8 Vo1.24 No.5
中 国 体 育 社 会 学 三 十 年
卢元镇 林文贤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470)
摘 要: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体育社会学,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取得了难能可贵的 成就。体育社会学在中国是-f-j建立较晚的学科,但在 30年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特点,即研究范围广泛,充分 运用了社会学的概念;积极响应社会的总体变革,扩大体育发展的空间;勇敢面对体育的社会问题,针砭体育中的丑恶现 象;为体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推助体育改革进程等。在新的世纪里,体育社会学将继续发挥它的特殊学科作用,努力造 就 2008后中国体育的持续辉煌。 关键词:中国;体育社会学;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65(2008)o5—0001—05
e Development of Sports Sociology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in Chma
Lu Yuanzhen,Lin WenxJ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cienc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Cuan~zhou,510470,Guangdong,China)
Abstract:As the branches of sociology,sports sociology has development not smoothly,but it has abtained great achievement in the past thi时 years.It has not
beenlongtimeforthe establishmentof sports soiology,but,it has becometothe characteristicofacademic research ofitself,thatis,broading re.search range,
usingthe concept of sociology,adaptingto social reform,pufingforwardtheoryfor sports reform and SO On.
Key words:China;sports soeialogy;reform and opening—up
在改革开放年代,中国体育社会学是得到充分发展的一 门学科,在30年中它从理论体系建设到解决中国体育实际 问题,从教材建设到学科完善,从本科教学到博士生培养,从 零星的社会调查到大规模集成的研究探讨,从引进国外资料 到大量本国课题研究,再到学科本土化,走过了一条不平坦 的道路,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就。 有学者认为社会学的兴起和繁荣得益于社会的动荡和 变革,那么,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体育社会学,在中国的发 展同样得益于中国社会和体育所形成的社会运动 ,它与中国 经济的跌宕起伏同命运,与 中国社会发展的进退行止相契 合,它记录了中国体育运动的荣誉,也鞭挞了它的耻辱。
1 简单的历史回顾
体育社会学在中国是一门建立较晚的学科。长期以来 各体育院校不开设这门课程。1981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 书》(体育卷)和1983年的《体育词典》均未设“体育社会学”词 条。 80年代中期,在我国开创体育社会学的呼声越来越高, 先是由一批中老年学者林启武、轲犁、蔡俊伍、牛兴华、顾渊 彦等人积极倡导,并译介了国外的学科发展情况,一批 中青 年学者开始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和解释国内外的各种体 育现象,如对国外大众体育高潮形成原因和特点的分析,以 及对我国群众体育社会制约因素的研究;对球迷骚乱社会原 因的阐释;对中国训练体制弊端和改革的社会调查等,都具 有较好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果。1985年以后出现了一批较 有实际价值的体育社会学的专题论文。1987年国家体育运
动委员会在《关于加强体育理论建设的决定》中,提出了要 “有计划地加强体育社会学研究”。同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成立了体育社会学学组,1989年后体育社会学在理论体系的 建立和体育社会问题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1989年后,先后有 6本《体育社会学》教材和专著问世, 他们分别是由刘德佩、徐隆瑞、吕树庭、黄捷荣、卢元镇和毛 秀珠等人编写的。初期在北京、天津、沈 阳等体育院校开设 了这门课程,北京体育大学招收了体育理论体育社会学研究 方向的研究生。在这期间数以百计的体育社会学论文发表 问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