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北方现代粟、黍及其野生近缘种的淀粉粒形态数据分析.pdf
第3O卷 第 2期 2010年 3月 第 四 纪 研 究 QUATERNARY SCIENCES Vo1.30, No.2 March,2010
doi:10.3969/j.issn.1001—7410.2010.02.13 文章编号 1001—7410(2010)02—364—08
中国北方现代粟、黍及其野生近缘种的 淀粉粒形态数据分析木
杨晓燕①② 孔昭宸③ 刘长江③ 葛全胜①
(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Washington D.C.,20560;
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095)
摘要 对来自中国北方不同区域的9个粟(Setaria italica)样品及其野生祖本青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的7个样 品,9个黍(Panicum miliaceum)样品及其近缘野生种糠稷(Panicum bisulcatum)和野黍(Eriochloa villosa)样本各 1个,共 27个样品进行了淀粉粒分析。针对每个样品,统计 100—200颗淀粉粒粒径数据,100颗形态特征数据,在
此基础上初步明确了5种植物淀粉粒如下判别特征:1)5种淀粉粒中,除野黍淀粉粒为小粒径(X:4.8~0.8I.Lm) 的椭球形和球形外,其余 4种淀粉粒都以多面体为主,球形或近球形为辅,脐点居中开放,黍 、粟、青狗尾草和糠稷
淀粉的平均粒径分别为 X:7.3±1.41.~m,X=9.9+2.3 m,X=7.7±1.4 和 X:6.9±1.2 m。2)粒径大于 121.Lm 的淀粉粒一般不是黍的淀粉粒。3)粒径大于 14Ixm的淀粉粒 99.9%来 自粟。3)粒径小于 11Ixm的淀粉粒,如果超 过40%的淀粉粒表面无裂隙,极有可能为黍属的淀粉粒;如果有超过30%的淀粉粒表面具有裂隙,则非常有可能 来自狗尾草属。4)近乎 45%的粟淀粉粒粒径处于 11~14trm,而只有约4%的青狗尾草淀粉粒粒径位于这一区间。 如果粒径在 11—14 m的淀粉粒含量超过获得淀粉粒总量的4%,则其中很可能包含有粟的淀粉粒。以上标准在 鉴定时还需要综合考虑。高粱(Sorghum bicolor)与薏米(Coix chinensis)在粒径和形态上与狗尾草属和黍属有部分 重合,但大部分高梁的淀粉粒具有层纹,薏米则有 30%的粒径大于 l4 m,与粟只有5%的淀粉粒位于这一粒径范 围有很大的区别。通过研究发现,在现阶段,典型黍亚科(Panicoideae)种类淀粉形态在统计上的区别是明显的,但 仅依靠少量颗粒特征进行区分是困难的,如何把现代淀粉特征准确应用到考古样品的鉴定中,还有待更多的淀粉 埋藏学研究。目前,针对粟、黍及其野生近缘种的鉴别 ,植硅体分析的效果明显好于淀粉粒分析。 主题词 粟、黍及其近缘野生种 淀粉粒形态 中国北方 中图分类号 K87,Q94 文献标识码 A
从 20世纪 80年代开始,淀粉粒分析作为一种 新兴的研究手段被应用到考古地层中,研究者从秘 鲁沿岸史前考古遗址出土的石制品上,发现了红薯 (Ipomoea batatas)、木薯 (Manihot esculenta)和姜芋 (Canna edulis)的淀粉粒¨“ 。随后,淀粉粒分析逐 渐在澳洲 、美洲发展 起来并取 得 了显 著的研究 成 果 ,成为孢粉分析和植硅体分析的有益补充。 研究者通过建立现代植物种属的淀粉粒形态标准, 用于鉴定从沉积物、考古器物中获取的古代淀粉粒 的种属,以进行古环境重建、古代人类对植物的利用 以及考古器物的功能分析。同孢粉和植硅体一样, 国际上的研究证明,淀粉可以在地层中长时间的保
存(科学家曾经从南非一个 200万年前的石器上提 取出淀粉粒 );而且植物籽粒和果实中的淀粉粒 数量极其丰富,针尖大的一块面团,就包含了成百上 千个淀粉粒,这为研究者从地层中寻找淀粉粒提供 了极大的方便。 食品加工业研究淀粉粒 ,注重淀粉 的理化特性 研究;中医界虽然利用淀粉粒形态进行中草药种属 鉴定,但只是局限于现代药用植物,所提供的淀粉粒 形态数据有限。如果将淀粉粒分析用于古环境重建 及古人类对植物的利用方面,则需要扩大现代淀粉 植物的种类和对各种属淀粉粒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和 研究。在中国,最早涉及到古代淀粉的是河南舞阳
第一作者简介:杨晓燕 女 37岁 副研究员 第四纪环境与环境考古专业 E-mail:yangxy@igsnrr.ac·c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批准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批准号:KZCX2一Yw一31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