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pdfVIP

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pdf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6 年第2 期 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 曹建恩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研究工作始于二十世纪初,但在七十年代以前,研究对象基本是零散的采集品即鄂尔多斯青铜器。进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以杭锦旗桃红巴拉墓地①、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②、凉城县毛庆沟③、嶂县窑子墓地④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考古发掘,不仅开创了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的新局面,而且此一时期的集中发现,为商周考古的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始,清水河县西岔遗址⑥及包头市西园⑥、准格尔旗西麻青、和林格尔县辛店子、清水河县阳畔、凉城县忻州窑子、小双古城墓地⑦的发现,基本完善了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序列,而且丰富了以往的认识。 一、内蒙古中南部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内涵及年代 1. 朱开沟文化年代进人商纪年的朱开沟文化遗存见于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准格尔旗寨子塔遗址⑧。遗迹分为房屋、灰坑两类: 房屋有半地穴式及地面式建筑两种。半地穴式建筑平面呈方形,面积很小,垫土居住面,地面灶位于室内后部。柱洞多分散于室内,位于墙壁与 居住面之间的半壁柱洞也很常见,门道开于前墙一侧,方向东南。地面式建筑平面呈间宽大于进深的长方形,墙体用黄土砸夯而成。垫土居住面,圆形坑灶位于室内西侧正对门道处。柱洞极为少见,门道开于前壁西侧。灰坑以直壁平底坑为主,袋状坑次之,锅底状坑少见。直壁平底坑中以坑口呈圆形者最为流行,长方形、椭圆形者较少。袋状坑中坑口多呈圆形,方形者略少。墓葬均属竖穴土坑墓,墓向多为北偏东或北偏西,无木质葬具。单人葬占绝大多数,只见极少量的双人合葬,葬式流行仰身直肢葬,只见个别的俯身葬。随葬品有陶器、铜器、石器等。遗物以陶器为大宗,另外有铜器、石器、骨器。陶器以泥质灰陶、夹砂灰陶为大宗,砂质灰、褐陶占有一定比例,夹砂褐陶、泥质褐陶较少。纹饰以绳纹为主,附加泥条、蛇纹较为常见,另外有少量的云雷纹等。器类以三足器、平底器占绝大多数,圈足器少见,流行钮形小z ,带桥形耳的器物很少。器形有幕,三足瓮、罐、盆、篮、豆、基等。铜器多见于墓葬,种类有环首剑、环首刀、直援戈、护牌等。另外一些见于遗址中,种类有鼎、聋、双冀链、锥、刀。 石器种类繁杂,有斧、刀、镰、磨具、钻头、铲等。除个别的刀、斧见于墓葬外,余均见于遗址。骨器有针、锥、链、铲等。根据遗址出土陶Al l 的形制分析,朱开沟文化晚期遗存的年代大体相当于二里冈上层时期,至迟不会晚于殷墟一期。 2. 西岔文化根据目前的发现,西岔文化遗址仅存在于内蒙古南流黄河东岸的清水河县境,继西岔遗址之后,又调查发现四座塔、扑油塔⑨等遗址,雄臼沟遗址。因与西岔遗址相邻,二者之间文化遗迹绵绵不绝,故合并一处,统称为西岔遗址。经数年对西岔遗址的连续发掘,已基本搞清了西岔文化的内涵,其文化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房屋均属半地穴式。平面呈长方形,绝大多数四周筑有夯土墙,居住面为垫土面,灶位于房内正中,或有附灶位于房内一角,多用石板围砌或铺就。个别房内有柱洞,门道多向东或东南。未发现集中的墓地,仅在遗址中有零星发现。均为小型竖穴土坑墓,单人侧身直肢葬,头向北或东南。随葬品简单,主要为料石、玛瑙、绿松石做成的项链及弹簧式耳环,另外还有管m铜斧、骨锤、玉环、石璧、穿孔石铲、贝等。基本不见随葬陶器。灰坑以坑口呈椭圆形、圆形的直壁平底坑为大宗,坑口呈圆形或方形的袋状坑较少。个别灰坑掏有壁完或有用石片做成可踩踏的阶梯,有的坑壁用石块围砌或一侧筑有夯土墙及石墙。陶器以夹砂灰褐陶和泥质褐陶在陶系中占突出位置。制法均采用手制,流行9 耳及外叠唇作风。A的制法为口腹部与空足分别制做,aA足模制成型后,用泥条连接档部, 再与口腹部扣合成器。绳纹是主体纹饰,水波状划纹较具特色,附加泥条、乳钉、圆圈纹及镂孔少见。炊器主要为A和觑,盛贮器中以高领罐为大宗,另外还有鼎、豆、单把罐、双耳罐、鼓腹罐、盆、钵等器类。石器以长方形石刀最为流行,斧、铲、砺石、凿占有一定数量。铜器除在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外,遗址中还见有刀、锥、链等。骨器以动物肩脾骨制作的铲子为大宗,另外有锥、徽等。根据文化内涵分析,西岔文化的年代大体属于殷墟晚期至西周早期。 3. 西麻青墓地西麻青墓地位于准格尔旗魏家如乡杜家如村东北的黄河沿岸,面积约3000 平方米。1998年清理墓葬19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墓口平面呈长方形,墓底无二层台及腰坑,未发现木质葬具。葬式为仰身直肢或仰身屈肢,头向北。殉牲置于人骨一侧,均为羊肢骨。随葬品以陶器为大宗,置于人骨头前或脚下,组合基本为A、盂、罐,另外有双耳壶、单耳罐。除陶器外,其它质地的随葬品有铜耳环、带扣、玉块、骨替、料珠等(图一)。根据出土的陶A形制分析,西麻青墓地的年代属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4. 以铲足4A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此类遗存未经发掘,主要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