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8 生物技术与食品;8.1.1单细胞蛋白(single cell protein, SCP)
蛋白质的需求
单细胞蛋白(SCP)的生产
SCP的可接受程度及其毒理 ;8.1.2食品和饮料的发酵生产
酒精饮料
奶制品
蔬菜发酵(腌制)
谷类食品发酵
豆类发酵 ……;8.1.3 酶与食品加工
食品加工业中应用的酶大部分是来自特定的微生物,60%属于蛋白质水解酶类,10%属于糖水解酶类,3%属于脂肪水解酶类,其余部分为较特殊的酶类。 ;食品加工业中的主要用酶
;8.1.4新型甜味剂 ;8.1.5其他食品添加剂
醋
食用有机酸
氨基酸和维生素
低聚糖
调味剂或调味增强剂 ;利用生物技术,特别是发酵工程技术生产食品添加剂
甜味剂中的木糖醇、甘露糖醇、阿拉伯糖醇、甜味多肽等;
酸味剂中的L-苹果酸、L-琥珀酸等;
氨基酸中各种必需氨基酸;
增稠剂中的黄原胶、普鱼兰、茁霉多糖、热凝性多糖等;
风味剂中的多种核苷酸、琥珀酸钠、香茅醇、双乙酰;
芳香剂中的脂肪酸酯、异丁醇等;
色素中的类胡萝卜素、红曲色素、虾青素、番茄红素等;
维生素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B12、核黄素、肉碱;
生物活性添加剂中的各种保键活菌、活性多肽等
防腐剂中的乳链菌肽、杀菌肽、爪蟾抗菌肽、防御素等。;8.1.6转基因食品
基因工程的应用 ;即以DNA重组技术或克隆技术为手段,实现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因转移或DNA重组,以改良食品原料或食品微生物。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食品加工的原料、改良微生物菌种的性能、生产酶制剂、生产保健食品的有效成分等。
通过转基因技术制造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或有效因子。
如低胆固醇肉猪、低胆固醇蛋和高特种微量元素蛋、人类血液代用品、高异黄酮大豆、高胡萝卜素稻米等。 ;8.1.7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的应用
选育和推广适宜贮藏加工的品种,以便向食品、医药行业提供更多易贮藏的工业原料;
玉米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现有或有待开发的新产品提供充足的原料;
肉、奶、水产品的加工利用和肉类保鲜方面,提高综合品质以及瘦肉、嫩肉和肥肉的综合利用;还有发酵乳制品、双歧杆菌发酵乳等新产品;分离提取水产品中有效成分,不断???出保健制品和药物制品;
绿色食品添加剂的研制与开发,重点在防腐、抗氧化、保鲜、强化、复合添加剂等方面;
麦秸、稻草、豆秸、木屑、枝叶、玉米秆、薯蔓等植物纤维素资源,通过生物转化,生产一些重要的生物产品。 ;8.2.1酶工程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葡萄糖氧化酶
溶菌酶
转谷氨酰胺酶
8.2.2基因工程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PHA
PHB;8.2.3包装检测指示剂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8.2.4生物信息技术在包装
检测中的应用;利用生物技术制造一种有利于食品保质的环境
如葡萄糖氧化酶能除O2,延长食品的保鲜期,保持食品色、香、味的稳定性,被应用于茶叶、冰淇淋、奶粉、罐头等产品的除氧包装;
溶菌酶能消除有害微物生的繁殖,而让某些有益菌得以繁殖,被广泛应用于清酒、乳制品、水产品、香肠、奶油、生面条等食品中以延长保鲜期。
利用生物技术制造有特殊功能的包装材料
包装纸、包装膜中加入生物酶,使其具有抗氧化、杀菌、延长食品反应速度等。
利用生物技术改变食物贮藏方式和贮藏期
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耐贮番茄等,延长货架期。;8.3.1免疫学技术的应用
8.3.2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8.3.3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建立食品的质量检测方法,处理食品工业废水等
如用固定化酶技术制备酶电极、酶试纸,可以快速简便地检测食品中的化学成分。
利用基因工程的DNA指纹技术可以鉴定食品原料和终端产品是否掺假,检测谷物、坚果、牛奶中是否含有微量毒素。
利用PCR技术可迅速检测是否为转基因食品。
利用生物转化、厌氧发酵等方法处理食品工业废水,使BOD、COD大大降低,达标排放。
;8.4.1转基因食品的PCR检测
;8.4.2转基因食品的ELISA检测
;8.4.3转基因食品的生物芯片检测
;8.5.1新时代食品工业呈现的新特点
食品生产模式发生“绿色位移”
食品加工“重心前移”
“食品安全”的内涵发生变化
食品产业实现综合利用和零排放 ;8.5.2现代生物技术在未来食品工业上的应用
大力开发食品添加剂新品种
根据国际上对食品添加剂的要求,今后要从两个方面加大开发的力度,
用生物法代替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迫切需要开发的有保鲜剂、香精香料、防腐剂、天然色素等。
要大力开发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如具有免疫调节、延缓衰老、抗疲劳、耐缺氧、抗辐射、调节血脂、调整肠胃功能性组分。;发展微生物的保健食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