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视角下对唐诗《春晓》及其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docVIP

系统功能视角下对唐诗《春晓》及其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系统功能视角下对唐诗《春晓》及其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doc

系统功能视角下对唐诗《春晓》及其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   【摘要】《春晓》是孟浩然著名的五言绝句之一,这首诗有多种英译本。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原诗和两个英译文的及物性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探索诗歌翻译研究的新途径。   【关键词】诗歌;翻译;及物性      1.引言      韩礼德提出了系统功能语法具有元功能,可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由多个语义系统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及物性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对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用若干个过程表达出来,并指明过程所涉及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根据活动和事件性质,他区分出六种主要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   《春晓》是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五言绝句之一。此诗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婉转,因此中外许多著名学者和翻译家都曾将其译成英文和其他文字。为了进行比较性研究,本文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是外国翻译家Witter Bynner和国内翻译家许渊冲的英译文,并从系统功能语法的概念功能出发,对原诗和两篇译文的及物性进行分析。   2.《春晓》原诗及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以及与原诗的对比       原诗(1)春眠不觉晓,(2)处处闻啼鸟。   (3)夜来风雨声,(4)花落知多少。   译文1A Spring Morning (Witter Bynner)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   译文2Spring Morning ( Xu Yuanzhong )   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2.1“春眠不觉晓”原文与译文及物性比较      在原诗(1)句中,“春”是环境成分,“眠”是行为过程,“眠”的动作者是隐形的,没有出现,一般认为这个动作者是诗人本人。“不觉”在此意为“没有觉察到”,是心理过程。   从过程类型看,译文1采用了行为过程,用动词“awake”体现,而译文2采用了物质过程,由“lie”来体现。从与原诗意义对等角度来看,采用行为过程比物质过程更合适。全诗是写诗人在春晓时分的所闻所感,这两句译文中的参与者都是“I”,这就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译文1和译文2分别用this morning of spring,this morn of spring 交代这首诗描述的情景的时间,却都用了指示代词this。原诗写的是诗人具体某一天的所闻所想,因此用指示代词this更准确地表达原诗的意义。   2.2“处处闻啼鸟”原文与译文及物性比较      在原诗(2)句中,“处处”是环境成分,“闻”是物质过程,诗人本人也是隐性的。“啼鸟”是“闻”的现象,它本身是个行为过程,其中,“啼”是过程,“鸟”是行为者。在(1)句和(2)之间还隐含了诗人醒来的过程,因为(2)句交代了诗人醒来的原因。   译文1是物质过程(译文1的参与者I和过程hear是隐性的)。这一物质过程的现象是啼鸟(the singing of birds)。这就与原文在形式上较对等。对于“啼”,译文1是sing,诗人通过写室内耳闻鸟啼声,透露了窗外无边春色,从而抒发自己的爱春之感。译文2用的是cry,与上句的lie押韵。许渊冲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性格出发,从“不觉晓”体会到诗中暗含着“醒来迟了”的由衷感叹,又根据“花落”联想到“风雨”的无情,还将“(鸟)啼”与“花落”相联系,感悟到诗人笔下的“啼鸟”不是在高兴地啼啭,而是在为“花落”哀伤地“啼哭”,故而才选定了兼有“叫喊”与“啼哭”两重含义的“cry”一词。该词作为诗眼出现在译诗中,能把诗人淡淡的感伤之情巧妙而又准确地蓄含在译诗里面,译者炼词的良苦用心也自见其中。   2.3“夜来风雨声”原文与译文及物性比较      在原诗(3)句中,“夜”是环境成分,“来”是物质过程,“听”是物质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隐性的,“风雨声”是现象。   译文1采用的是心理过程,由remember体现的。原诗中的“风雨声”是诗人听到或感觉到的现象,故这句的翻译用心理过程比较恰当。译文2用的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