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国传统声乐中的“形神合一”.doc
论中国传统声乐中的“形神合一”
文章编号:1003-9104(2008)05-0219-04
(注:作者简介:尹萍(1956- ),女,汉,湖南岳阳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访问学者,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教授。研究方向:音乐人类学,声乐美学。)
摘 要:音乐形神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音乐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其理论的源头可追溯到老子、庄子的“道”论,经后世各门类艺术的阐释、借鉴与互相渗透而日臻完善。这种由形神关系出发,言“形”必谈“神”的审美准则,其核心是崇尚自然、质朴天成、以形似达到神似而形神兼备,符合舞台艺术的表演规律;这种既重内在情性体验、又追求外在形式美,“形”为“神”设、“神”以“形”传的辨证法则,成为中国传统声乐美学的独特风貌。本文取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将“形神合一”的美学范畴提到创生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母体地位予以文化解读。
关键词:传统;声乐美学;音乐教学;形神合一;声情并茂
中图分类号:J617.13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Integration of Form and Ide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Vocal Music
YIN Ping
一、“道”的美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人与社会、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一哲学领域中,天地交合,
则社会安泰;阴阳互济,则万物昌盛;形神相亲,则身体康宁。古人视宇宙为“大周天”、视身体为“小周天”,并由此而产生了“我体合于心”、“天地交而万物通也”的认识,以关注个体生命形下存在与形上存在的合一,乃至整个宇宙生命的有机运行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和形神合一、声情并茂的声乐艺术审美的至高境界。
古人云:艺到极致方合“道”。古人视宇宙秩序和生命意识的相互感应为“道”,而这个“道”就是“有”和“无”、“形”与“神”的有机统一,中国古代哲人、艺术家的人生追求就是把握这个“道”,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体现这个“道”,这与西方艺术美学重“有”、重写实、重再现的认知思维取向大相径庭。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又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易经》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宗白华作了这样的阐释:“中国人于有限中见无限,又由无限中回归有限。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立意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源头,音乐形神理论所追求的目标是通过有形有限的音乐传达出无形无限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味外之味,乃至天地人浑然一体的“天籁”、“天乐”之无限境界,即通过有形有限的声乐表现技巧进入无形无限的艺术自由王国,达到内在情性的真实性与外在技巧表现浑然天成的高度统一。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音乐形神理论的构建,是依照宇宙生命之“道”的关系才得以理顺的;是在老子、庄子哲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诸子百家的发展逐渐明确起来并实现了向技能修炼之人的“形神”理论的转化。
老子的哲学思想即美学思想,论“道”即论美,两千多年来,被后人广泛地运用于美的鉴赏和艺术创作实践中,成为中国美学史和艺术史的研究对象、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普遍遵循的原则。“道”的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主宰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和变化,同时也作用于美的鉴赏和艺术创作,因此天道即人道,宇宙的自然法则即人文理想的法则;“道”论虽然不以艺术创作为目的,但却因超功利忘物我、以“无为”可以达到“无不为”的精神实质而趋向于纯粹的艺术精神。“道”的自然规律蕴涵着对客观的必然性与自由生命的统一的深刻启示。在宇宙本体中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在于进入那种超越物我、主体生命与宇宙本体相互贯通的无限境界,亦是“天人合一”之境界。人若要在天地宇宙间充分地发挥其主体性地位、达到真正的高远超脱,则需要处处顺应自然规律以求得个体生命的高度自由发展来实现与“道”合一,在顺应自然规律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的得以实现。个体生命活动遵循着宇宙本体的原则而生生不息、于有限中蕴含无限而成为万物之灵。
老子的“道”论经庄子的发展而更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和深刻的美学内涵,庄子在《逍遥游》中用寓言和比喻的表述方法阐发了自己的观点,真正的自由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彼且恶乎待哉!”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种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状态。“至人”、“神人”、“圣人”乃庄子理想中的人格;摆脱人际社会的羁绊,独与天地之气相往来乃庄子美学的核心;“乘物以游心”、“虚无恬淡”、物我两忘之心境乃庄子“永恒之乡愁”。庄子对“道”的阐发,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推崇天才,主张不事人工雕凿的天然美,明显的具有反对文明、消除人的异化、复归人性之本源的内涵,揭示了艺术创作和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