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第8版)2013水2.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水体污染与疾病 中国的工业污水主要来自化工、制药、石化、造纸、食品、制革、纺织、采矿和石油钻探等行业。 城市生活污水中含大量的粪便、洗涤用品、化妆品、泔水等等,多数未经任何处理而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泊 。 农业中过量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对水体也带来了相当大的污染问题。 照片∶死鱼的抗议 黄河渔夫 三十万尾网箱鱼死于污水 中国的水质标准和水质状况   中国制定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88》把水分为五类。水质按一、二、三、四、五类而逐步下降。 四类和五类,由于所含的有害物质高出国家规定的指标,会影响人体健康,因此不能作为饮用水源。 《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10年,中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 河流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 204条河流409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 59.9%、23.7%和和 16.4%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 湖泊、水库 *:三湖是指太湖、滇池和巢湖 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 2010年,对全国 182个城市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水质监测点总数为4110个。 全国地下水质量状况不容乐观,水质为优良-良好-较好级的监测点总计为 1759个,占全部监测点的42.8%, 2351个监测点的水质为较差-极差级,占全部监测点的57.2%。 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 全国主要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状况与上年比较以稳定为主。 水质变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仅有少数城市水质变好。 水质变差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华东及中南、华南地区仅有少量城市水质变差。 海洋环境 (二) 水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引起介水传染病:如肠道传染病等。 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毒素引起水生生物及人类中毒及其它危害 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s) 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介水传染病的主要病原体 细菌:伤寒、霍乱、痢疾 病毒:甲肝病毒、脊灰病毒、腺病毒等 原虫:阿米巴原虫、血吸虫等。 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s) 流行原因: 水源受污染后,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 处理后的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水过程中重新被病原体污染。 微囊藻毒素(MC)是淡水蓝藻毒素的主要代表,由铜绿微蓝藻(Mcrosystis aeruginosa)产生,其他微囊藻(绿色微囊藻、惠氏微囊藻、鱼腥藻、念珠藻、颤藻)也能产生此类毒素。 微囊藻毒素(MC)是一类具生物活性的单环七肽,相对分子量为1000 D左右。 滇池、太湖、巢湖的蓝藻水华发生严重,MC含量冬春季比夏秋季高。 微囊藻毒素(MC)的危害 动物通过直接接触或饮用含有微囊藻毒素的水而中毒,昏迷、肌肉痉孪、呼吸急促、腹泻,重者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 人接触有毒的水华,会引起皮肤、眼睛过敏,发烧,疲劳以及急性肠胃炎。如经常暴露于含有毒素的水体,会引发皮肤癌、肝炎及肝癌。 (三) 水化学性污染的危害 汞 砷 氰化物 酚 多氯联苯 ——与浓度、剂量有关,可引起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效应。 水俣病的病因调查 预防医学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有明显的地区分布差异 人群分布 动物有类似表现 注意点集中在:海水、鱼 1956年开始,至1968年日本政府才断定水俣病是甲基汞所致。 水俣病发生机制 转化过程:金属汞——海水底泥、细菌作 用——甲基化,形成甲基汞(经消化道吸收) ——二次污染物形成。 慢性甲基汞中毒的诊断 甲基汞吸收 观察对象 慢性甲基汞中毒 ④酚污染事件 PCBs在水中极为稳定,而且易附着在颗粒物上沉积于底泥中,或通过水生物摄取进入食物链系统,发生生物富集作用。 包括中国在内的90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高级官员于2001年在瑞典代表各自政府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表明要消除12种对人类健康有害的持久性污染物,其中包括PCB。除非得到特别豁免,各缔约国都应停止生产和使用,并尽快开采出替代品。( 《科学时报》)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 POP被人类合成、使用、发现毒性和 被禁用时间表 1872年德国首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