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翻译家杨宪益与`其翻译思想初探
翻译家杨宪益及其翻译思想初探 摘 要: 本文通过研究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的生平、翻译活动、翻译思想,并对杨宪益的翻译事业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行探究,以期达到对杨宪益的初步了解的目的
关键词: 杨宪益 翻译活动 翻译思想
引言
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要求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对中外文化精深的造诣。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学贯中西、译作等身,与妻子戴乃迭的伉俪情深、精诚合作更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佳话。2009年杨宪益去世,但是人们对他的研究没有停止反而越发蓬勃,足见他在中国翻译史中的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
学者李洁从翻译认识、翻译取向和翻译理想三方面对杨宪益的翻译思想进行了概述;学者付智茜立足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翻译生涯,对他们的翻译精神进行梳理。本文从杨宪益的生平为切入点,以他的翻译活动、翻译思想为主线,对杨宪益翻译事业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行探究,以期达到对翻译家杨宪益更进一步的认识
1.杨宪益翻译活动概述
1.1杨宪益生平简介
杨宪益(1915―2009)生于天津一个银行世家,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1936年留学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结识了自己未来的人生伴侣――英国姑娘戴乃迭(GladysYang),两人相知、相恋。1940年,杨宪益与戴乃迭毅然回到当时战火连天,动荡不安的祖国。“文革”中,夫妻二人含冤入狱,直到1972年才被无罪释放。然而,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独子杨烨由于受到“文革”时父母入狱的严重打击,患上了精神病,在英国治疗期间自焚身亡。戴乃迭自此郁郁寡欢,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停止了翻译工作。1999年,戴乃迭与世长辞。2009年9月,中国翻译协会授予杨宪益“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杨宪益也是继季羡林后,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翻译家。2009年11月23日,杨宪益在北京去世
1.2杨宪益的主要翻译活动
杨宪益自小就跟着他的启蒙老师魏汝舟老先生学习四书五经及其他中国传统典籍,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中学毕业时,他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大学外文系二年级的水准。杨宪益深厚的国学造诣和文学功底为他以后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杨宪益的翻译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可分为四个阶段:业余译者阶段(约1936―约1943)、职业译者阶段(约1943―1952)、译作高产阶段(1952―1972)、功成名就阶段(1972―约1986)
1943年起,杨宪益开始了职业译者生涯。他受邀来到当时的国立编译馆工作,负责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他和戴乃迭一起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打破了长期以来英文作品汉译占据翻译界主流的局面,开创了我国中文作品英译的辉煌时代
1.2.1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
杨宪益24岁时,就按照英雄双韵体的格式翻译了屈原的经典之作《离骚》。后来,他与戴乃迭一起翻译了《唐宋诗歌文选》、《资治通鉴》等古典文学作品;《鲁迅作品选》、《屈原》等现代文学作品;《长生殿》、《关汉卿杂剧选》等古代戏剧;《打渔杀家》、《秦香莲》等现代戏剧;还有现代歌剧《刘三姐》、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等共百余部作品。在欧美各大图书馆里,他的译作排列整齐,十分壮观。学界慨叹,杨宪益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
1.2.2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杨宪益还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能直接将希腊文和拉丁文原文作品译成中文的专家。他译介了大量的英国文学,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如《奥德修记》、《卖花女》、《圣女贞德》、维吉尔的《牧歌》、普劳图斯的《凶宅》、阿里斯托芬的《鸟》等,为外国文学作品中译作出了巨大贡献
1.2.3其他翻译活动
1952年起,杨宪益担任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主编,负责杂志的选题、翻译、审稿、编辑等事务。1978年,为了使西方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当代及现代文学的发展,杨宪益主持出版《熊猫丛书》,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文学作品,打开了国外了解中国文学的窗口。这套丛书包括《诗经》、《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等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2.杨宪益的翻译思想
2.1对翻译中“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看法
“可译”与“不可译”问题是存在于古今中外翻译界的一大问题。杨宪益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杨宪益认为翻译是沟通不同民族语言的工具,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人都是人,人类的思想感情都是可以互通的,因此一切事物都是可译的
同时,杨宪益又认为文学翻译中的意象是不可译的,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联想是不同的,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运用一切方法解决这一困难,比如,加脚注或文内解释。如果译者实在无能为力,那么只能牺牲一些原文的意思
2.2对翻译中忠实和“信”的理解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市政排水管道气囊封堵施工规程》.pdf
- TOPRAAD920印刷模切开槽机.pdf VIP
- 单相整流电路建模与仿真.doc VIP
-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pptx VIP
- 工程概算预算审核方案(3篇).docx VIP
- 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功能康复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pptx VIP
- 2025年监理工程师之监理概论考试题库及答案(名师系列).docx VIP
- 2025年监理工程师之监理概论押题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pdf VIP
- 2025年监理工程师之监理概论考试题库及完整答案(必刷).docx VIP
- 2025年监理工程师之监理概论押题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 .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