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普通法方法下国际投资仲裁中的质疑仲裁员标准释析——以仲裁庭对“明显”的解释为线索.pdf
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丁夏:普通法方法下国际投资仲裁中的质疑仲裁员标准释析
普通法方法下国际投资仲裁
中的质疑仲裁员标准释析+
——以仲裁庭对“明显”的解释为线索
丁 夏
摘要:国际投资仲裁中,引入普通法方法,旨在以动态、发展、联系的视角,研
判既定裁决逻辑演进之趋势,从中抽象出法律渊源和法律标准,得以为质疑仲裁员案件的
后续裁决提供借鉴。以仲裁庭对“明显”一词的诠释为线索,可以发现:质疑仲裁员标
准经历了从“几乎确定”、“合理怀疑”到“客观证据”的变化,总趋势由严格一宽松
——回归严格。适用普通法方法梳理国际投资既定裁决中的裁判标准,有利于在后续裁决
中促进国际投资法的和谐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依此路径,学界有关国际投资仲裁“裁
决不一致”、“合法性危机”的质疑迎刃而解,国际投资仲裁机制也可健康发展。
关键词:普通法方法;国际投资;仲裁质疑;仲裁员标准
作者简介:丁夏,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师,厦门大学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联合培养国际法学博士生 (北京100088)
一、普通法方法引入国际投资仲裁领域的必要性
传统意义的普通法相对大陆法系的裁判逻辑而言,指普通法系所适用的裁判思路。韦伯
(Max
Webber)认为普通法强调归纳方法以及法律原则,与大陆法系倡导的编纂统一法典之精神
截然不同④。茨威格特(Zweigert)认为“普通法更多审慎探讨生动现实的法律问题,着重处理
具体事项、适用惯例条款而非注重运用抽象和系统的逻辑。”②弗莱德雷克(Fr6d6ric)认为,普
通法相比大陆法系范式(paradigm)而言,前者是水平的横轴,而后者是垂直的纵轴⑧。普通法
的内涵皆限于狭义层面,其本身也有局限性:主要是指判例法或者先例,是由裁判者通过法院裁
决或类似的专门机构裁决的形式演绎而来。
布朗(ChesterBrown)从程序和救济的范畴探讨可被用于国际仲裁的“普通法方法”(common
收稿日期:2015-01-20
+ 本文系国家留学基金委(留金发【2014】3026)联合培养博士生研究项目“国际投资仲裁中裁判法理生成之研究”
(项目编号:201606310059)的阶段性成果。
and Outline ofCalifornia
①Weber of Press,1978.转引自
M.,EconomySociety:An InterpretiveSociology,Berkeley:University
Law tothe BetweenLawand andMoral
RogerCotterrell,“CommonApproachRelationship Morality”,EthicalTheory Practice,
Springer,2000.P.10.
to
②Zweigert,K.,Kotz,H.,IntroductionComparativeLaw.ClarendonPress,Oxford,England,1998.P.231.
InternationalLawOnInvestmentProtectionasCommon
③Frl§rie Law”,Noahwestern
G.Sourgens,“Law’SLaboratory:Developing
JournalInternational
of Law&Business.v01.34。issue2,P.182.
103
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