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确卅警列2016.08
L丸NZHoUXUEKAN
论宋代文学对西夏文学的影响
赵 阳
摘要两宋时期,周边各民族政权纷纷崛起,形成了宋、辽、金、夏并立的局面。宋朝虽屡屡在政治军事斗
争中败下阵来,但在“文化战争”中却因汉文化深厚的积淀从而实现了一家独大的现象。西夏本属游牧文化,但
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不得不多倚汉人,多用汉制,国内几次关于礼制的“蕃汉之争”也终以强盛的汉文化为胜。
西夏文学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发展,自然也受到宋代文学的影响,形成了外蕃内汉的文学格局。
关键词 文化交流;宋代文学;西夏文学
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16)08—0057—07
公元10世纪一11世纪,对于以汉族文化为榜样的“汉文化圈”来讲,是非常有历史意义的时间段。自赵
宋建立至蒙元统一,中原周边各民族纷纷崛起,与宋并立而治;而李唐旧属东南亚诸郡、东北朝鲜藩国、隔海
以仿唐为荣的日本,此时也都已不在宋的政治控制之下。以历史角度来看,这样的独立有助于各地区民族
的自我开发;而在文化上,各地区也在继续接受宋代汉族文化的濡染。虽然宋与周边政权或盟或战,并不太
平,但在文化层面却是以其深厚的底蕴默默灌溉着整个“汉文化圈”,“圈”内诸族亦竞相传习仿效。宋代文
学的成就和特点也就随文化传播的大势,不断影响着周边民族文学发展的轨迹,西夏文学便是其中之一。
西夏为党项民族在西北地区创立的政权,其祖先据传原为羌族一支,起河湟之南,逐水草而居,后迫
于吐蕃威逼,内附李唐,迁居夏、银等五州之地,羁縻于中原王朝。至黄巢兵起,党项借机壮大,渐为藩镇,
经五代及宋,逐步摆脱中原之控,终于北宋宝元元年立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一朝,历十帝祚,近二
百载,与宋、辽、金等同时期的势力盟战不断,于各政权夹缝中求得生存,不断发展,在西陲之地创造了独
特的民族文化。然于西夏末期时,内外交困,终不敌成吉思汗兵临城下的铁骑,不仅黯淡亡国,且被残忍
屠城,一朝惊艳,葬于兵燹。
无论从史籍记载还是从出土文物、文献的实证来看,西夏曾经创造的文化的确是多样且精彩的。文
学作为传统艺术成果之一,其在西夏的发展也是可圈可点。但如今众多版本的中国文学史作品中,西夏
文学却很少被提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之前发现的汉文文学作品数量较少,受到的关注度比较低,另一
方面是西夏文文学作品虽然相对略多,但可以识读它们的专家寥寥,且多治西夏学,他们对于西夏文学的
研究只是偶尔为之,并不系统,影响有限。对于西夏文学的研究,学者多以单篇文章论之,且很少关注西
作者简介:赵阳,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生。
57
夏与其他文化交流对文学的影响,目前仅见张廷杰先生《宋夏文化交流与西夏的文学创作》(《文学遗产》
2005年第4期,79—87页)对此有过系统的探讨,但仍有言之未尽之感。文章不揣浅陋,试从文化传播与
交流的角度略陈宋代文学与西夏文学发展关系之管见。
一、宋与夏的文化交往
在赵氏立宋至崖山海战的近300年及之后的很长时间,宋文化以其特有的强盛源源不断地灌溉着周
边各个民族政权,而这些民族也竞相传习效仿,未曾停歇,西夏也不例外。
因为西夏联强攻弱、以战求和的外交策略,宋夏之间的关系总是不断变化,时盟时战,但外交层面上
反复盟战的状态主要取决于宋夏双方军事力量的变化。在文化交往方面,由于宋朝所属汉文化的一面独
大,同时西夏由星散部落转向政权独立,尚处在由部落酋长制向封建君主制的过渡中,文化建设并不发
达,宋夏双方的文化交往形态与其说是双方的“交流”,不如说是宋对夏的单向输出。
在西夏建国前,夏太祖李继迁于对宋的不断游击中就意识到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性,“潜设中官,全异
羌夷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在由夏州迁都灵州时,遭到众人质疑,继迁日:“其人习华风,尚礼
好学,我将借此为进取之资,成王霸之业。”…∽14”西夏立国后,在保留部分原有的蕃落制度外,又仿宋制,
“官分文武班:日中书,日枢密,日三司,日御史台,日开封府……日文思院,日蕃学,日汉学。”[2j(P1399”因李
元昊的个人野心及立国未稳的局势所迫,元昊不仅命人创制独有的民族文字,又将汉学放在次要地位,努
力培养自身的民族独立意识,此时宋对夏的文化输出并不十分明显。后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