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记》悲剧人物的悲剧精神.doc
《史记》悲剧人物的悲剧精神
摘要:《史记》是一个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是一部悲剧故事集。屈原、李广、伍子胥虽然处于不同的历史空间,却有相似的不公遭遇,他们的壮志难酬都直接归因于统治阶层的腐朽昏庸,也正因如此,才造就了他们一种抗争和牺牲的悲剧精神。
关键词:《史记》;列传;悲剧精神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12010)08-0046-02
天汉三年,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入狱受宫刑,在狱中,他经历了生与死的斗争,“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太史公自序》)然而在痛苦中他又对人生的意义做了诠释:“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隐忍苟活,把全部的精力和热血投入在《史记》的写作中,以“实录”精神把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扶义?m党,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太史公自序》),他超越了一己的悲怨,发愤著书,这就是他对待生活中不幸遭遇的态度,在记录一个个历史人物反抗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反抗和挣扎述诸笔端,清代刘鹗就曾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
韩兆琦在他的《史记通论》一书中说:“《史记》是一个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是一部悲剧故事集。”他进而解释自己的这一观点说:“《史记》写人物的一百一十二篇中,有五十七篇是以悲剧人物的姓字标题的,此外还有近二十篇虽然不是以悲剧人物的姓字标题,但其中写到了悲剧人物。”“粗略计算一下,《史记》全书写悲剧人物大大小小有一百二十多个。”面对如此宏大的人物画卷,韩兆琦把一百二十多个悲剧人物分为七类:以商鞅、陈涉等为代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新生力量,但却在与强大的腐朽势力作斗争中被杀害;以赵武灵王、楚灵王、项羽等为代表的,曾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由于自身的原因和过错,导致了最终的失败;以信陵君、韩信等为代表的,都有大功于世,却受到嫉妒和谗害,结局亦十分悲惨;以屈原为代表的,是一批忠于国家、坚守节操,或者献身于某种理想,以死明志的悲剧人物;以荆轲、郭解等为代表的,是一批下层人物,他们见义勇为,遵守承诺。为人排忧解难而不惜以死保诚;以申生、戚夫人、窦婴等为代表的,是一批在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的斗争中无辜被害的悲惨人物,他们往往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弱者,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却引人同情;以秦始皇、刘邦等为代表的,虽然表面看起来像是功成名就,但是实际上他们到了晚年的心境也是非常凄惨落寞的。
以上分类是把《史记》中的悲剧人物从同中求异,把人物按其悲剧性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本文以屈原、李广和伍子胥作为论述对象,是异中求同,这三个不同的悲剧人物身上都体现了一种精神,即将生死同等看待,不患得患失,不因客观遭遇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初衷,就是一种为了实现个人理想而不怕挫折和牺牲的精神,是一种超越了生死的自我价值的追求精神,同时也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们具有了悲剧性。
屈原: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一生博学多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贾生列传》),怀抱着“美政”理想,曾任楚国的左徒、三间大夫等重要官职,深受楚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贾生列传》)然而他的才能和主张却遭到一些佞臣的嫉妒和谗害,他的忠心耿耿不被昏庸的楚王所理解,先后两次遭到放逐,“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贾生列传》),但是屈原却没有等到国君的理解和重用,只有一声叹息:“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最后在敌兵入境,国破家亡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怀沙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我们一般理解是把屈原的死归因于他的爱国精神,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我们不能把这个当作是唯一的原因。试想,既然楚王已经是闭目塞听,昏庸不明,只听信佞臣;楚国已经“世溷浊而不分兮”;楚国上下都是“好蔽美而嫉妒”的奸臣,自己的美好理想又得不到实现,那么怀才不遇的屈原完全可以“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渔父》),远离楚国,选择明主,但屈原宁愿自投汨罗,清代李贽对屈原的死是这样看待:“彼见其主日夕愚弄于贼臣之手,安忍坐视乎?势之所不能活者,情之所不能忍活也,其与顾名义而死者异矣。”李泽厚对屈原这样的选择也说到:“不是那种匹夫匹妇自经于沟洫式的负气,而是只有自我意识才能做到的以死亡来抗衡荒谬的世界。这抗衡是经过对生死仔细反思后的自我选择。”这样的选择背后有着久远而深广的文化渊源:屈原在《离骚》一开篇就从家世、生辰、名字等方面诠释了自己内在的高洁品质:“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在屈原的眼中,高贵的血统、吉祥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