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中的“浮云”意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李白诗中的“浮云”意象.doc

论李白诗中的“浮云”意象   摘要:在李白五言古诗尤其是《古风》系列中,作者多次运用“浮云”意象表达谗佞之意,从他的诗歌中让我们看到了李白的政治抱负、英雄主义思想。   关键词:李白;浮云;意象;《古风》;谗佞   中图分类号:I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021-02      随着意境、意象的发展,在盛唐时期,诗人们对情思和境界加以净化创造出了大量的作品。作为盛唐诗坛的泰斗,李白是封建社会的尘世中人,虽名满天下,却只得了个空头翰林学士,并且不到两年就“赐金放还”,加上他生活在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滋长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让他写出了许多关怀国运兴衰的诗歌,在五言古诗尤其是《古风》系列中,多次运用“浮云”意象表达谗佞之意,从他的诗歌中让我们看到了李白的政治抱负、英雄主义思想。   时下有一句流行语叫“神马都是浮云“,说的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就像天空中的“浮云”一样漂浮不定,所以不必在意。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就使用“浮云”,例如“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都用来表示漂浮不定的云彩。但在李白写的一些五言古诗中,尤其是在《古风》系列中,也多次使用“浮云”一词,而李白所用的“浮云”之意,却是“谗佞”的意思。通过研究资料发现,这一意象的使用与李白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仕途道路上不得志息息相关。他把自己的愤懑,对黑暗势力的不满运用于“浮云”此意象,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英雄主义思想,让我们看到一个“济苍生、安社稷”的伟大诗人形象,从中看出李白的政治抱负和英雄主义情怀。    在我国早期的诗歌中,虽有写出很好的意境来,但绝大多数是直接抒情或叙事,很少把抒情和眼前景物融为一体,构造意境。把抒情和眼前景物结合起来写,有意构造情景结合的境界,似从魏晋诗人特别是山水诗人开始。初唐诗人在抒情和写景结合上有了进展,但仍未能达到兴象玲珑的境地。而盛唐诗人,对情思和境界加以净化,创造了大量作品。宋人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亓徵纾?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辨》)。在我国古代最初是从哲学角度提出意象概念的。《周易?系辞》上,子曰:“圣人之象以尽意。”认为古代圣人创制物的象和记录语言的文辞,都是为了人的思想意义。意象作为一个文学理论术语,第一个提出来的是刘勰,指的是一切悟彻人生的艺术家能运用笔墨描写想象中的素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李白,是盛唐诗坛的泰斗。他使用的山、水、月、鸟等一系列意象,对盛唐时期意境和意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塑造的意象也得益于盛唐诸诗人创造的兴象玲珑的诗的意境,传神写景,而且在景物的传神描写中融入浓烈的感情,使景物和情思成为不可分割的境界整体。    “浮云”论述谗佞的意象,在古代也使用过,例如“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浮云”是指思妇心中外人对自己丈夫的诱惑或是谗害。使用“谗佞”之意,从魏晋到初唐多半作为诗中景物对仗之语词,所以“谗佞”意思于此时并无明显发展,初唐期间使用谗佞之意不频繁,这可能与初唐开国时期唐太宗知人善任,六朝绮靡诗风有关。直到盛唐时期,诗人李白大量于诗中运用谗佞之意才使之后来成为习惯用语。唐代的开元年间是封建社会的高峰时期,经济繁荣,文化灿烂,政治制度成熟,但同时又存在着隐隐危机,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而唐玄宗宠幸杨玉环,沉迷酒色,所以唐代社会处于一种极度繁荣而又隐忧潜生的特定状态之中。尤其从开元末开始,李林甫与杨国忠相继为相,玄宗晚年耽于逸乐,沉湎声色,不理朝政,朝廷内部宦官、权奸、边将之间权利争夺十分激烈。在朝廷中形成一种鱼目混珠、是非颠倒的局面,骏马拳局而蹇驴得意,谗佞进幸而贤才沉埋。李白是带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走向仕途,而经历过仕途失意之后面对着的却已经是唐朝由盛而衰的现实,他对黑暗势力憎恨的感情表现得非常强烈。他借用“浮云”这一意象谗佞,抨击黑暗,表达心中的不满。下面结合李白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社会情况具体谈李白诗中运用的“浮云”意象: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赠裴十四》)。作于开元十九年(731),在这一年,玄宗多任宦官,力宠高力士,李白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卒,与长安市井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下终南山所作。裴十四,是一位超尘脱俗之士,“飘若浮云且西去”,他即将西去,行踪飘忽不定。这首诗反映出在众人皆醉的黑暗社会里,品格磊落的人不容于世的生活真实。在裴十四身上,我们看到诗人的个性、气韵和精神。在裴十四的精神风貌里,照见的是诗人自己的襟怀和人格。    “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