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生态对地域书风影响
文化生态对地域书风影响摘要:中原书风与江浙书风被认为是中国书坛风格差异最为明显、影响力最大的两大书法流派。中原书风雄厚,江浙书风淡雅;中原书法崇碑,江浙书风尚帖;中原书风重“势”,江浙书风尚“韵”。形成两地书风显著差异的原因,有主观的性格因素,也有客观的自然环境、文化氛围、民风民俗等文化环境因素。从两地书法表现的文化气质与审美情趣看,文化生态对地域书风的影响力是巨大而呈显性的
关键词:地域文化;书法;风格;差异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6―0243―03
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不同地域的书法传承与发展史。不同地域的书风,构成了中国书法多样的形式面貌和不同的艺术表述方式。如同方言一样,一个地域的文人以同一体系的语言形式表达他们的精神诉求,表述他们对汉字文化的理解。舍此,中国书法艺术将是枯燥和乏味的
地域书风应该是某一区域的书写者以相同或相近的汉字书写方式,传递他们对汉字之美与汉字文化之崇敬的审美文化气息。地域书风一般由地理区域、书风形成的代表书家、书风传承人群、书法面貌折射的文化气质、书法代表作品等要素构成。每一个区域书法风貌的形成,既受到书写者个性、学养等主观动因的影响,又受到该区域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民风民俗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均是书法的文化生态环境。书写者自身的主观价值取向决定着书写方式方法的选择,同时也决定着书写情感表达方式。但是,这些书法的外在和内在的书法形态是带有狭义的个体性的;而书家所处地域的文化生态环境,无论对书写者的性格、情感、思想的影响,还是对书法的文化内涵表达,均是长期的、润物细无声似的。这种影响是带有广义的文化观念的。在地域性的书法文化群体中,中原书风和江浙书风的书法生存与表现形态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自然与生活环境培育的书法家个体性格
对地域书风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的性格受遗传的影响。一般来说,多血质的人性情粗放,容易激动;粘液质的人感情细腻,性格稳重;抑郁质的人性情低沉,感情自我压抑。这些与生俱来的血液里的遗传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与感情走向。但这种影响并不是绝对的。近年来研究表明,一个人所处环境的心理暗示,对其性格与情感改变亦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性格在形成过程中,自身所处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对其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比较大的影响。以中原和江浙两大地域为例。中原以平原为主,土地辽阔,气候属中湿带,降雨较少,人群居住密集。因此,该地域人们自古以来善于相互往来,心胸较宽广,性格奔放,行为方式较为豪爽,情感表达方式粗犷为主;江浙地域以山岭居多,地形起伏较大,水网密布,气候属暖温带,降雨较多。这种地形将人群分割得较为零散,而且人群范围狭小,加之湿润的气候条件,培育了该地域人群相互交往的方式迂回,性格温婉,行为方式较为恬静,情感表达方式以细腻为主。不同的地理、自然环境造就了这两个地域的人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原喜食杂粮,生活方式粗简,语言直爽,行为果断,想到做到;江浙以米面等细粮为主,生活方式精致,语言细软,行为严谨,三思而行
这两个地域的文人在进行书法创作时,个体情感与性格特征比较充分地烙上了地域性痕迹。这个痕迹最明显的特点是书家对书法表现方式的选择。中原以粗犷豪放的写碑为主。碑为先写后刻,刻凿时不斤斤计较,形式与气势较为大气,结构宽博,线条奔放;江浙以精细婉约的写帖为主。帖接近原作,笔墨细节清晰,书写过程的细节变化明显,线条精致且细节变化微妙。关于北碑南帖之论,清人阮元分别撰有《南北书派论》与《北碑派与南帖论》。两篇论文从书法的外在形态将书法分为碑派与帖派,并简单梳理出了两个地域书派形成的时间与传承兴衰。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认为:“正书、行草之分为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此派也……泊唐永徽以后,直至开成,碑版、石经尚沿此派余风焉。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减笔至不可识。而篆隶遗法,东晋已多改变,无论宋、齐矣。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赵宋《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愈微矣。”①阮元只是依据南北两地所习书法之文本依据――碑与帖简单地下了“北碑南帖”的结论;至于这两地书家何以作此选择,他也只是粗略论及“中原汉碑林立”,“晋室南渡,以《宣示表》诸迹为江东书法之祖,然衣带所携者,帖也。帖者,始于卷帛之署书,后世凡一缣半纸珍藏墨迹,皆归之帖”②。现在看来,阮元所论只是表象;真正让南北两派做出帖与碑的选择的动因,是两地人的性格特征
表面看起来,中原在唐宋之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碑版与青铜铭文多,这些均是人们学习汉字书写的范本。南方自钟繇《宣示表》墨迹进入后,多为帛与纸本墨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