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稻GUN4基因克隆与功能概述.doc
水稻GUN4基因克隆与功能概述
第一章导论
1.1黄玉B及其在杂交稻生产中的应用
高纯度的杂交稻种子为维持其在生产中的杂交优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杂交种制种过程中的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波动经常会造成雄性不育系(malesterility line, MSL)的育性回复,导致商业杂交种批量生产中受MSL自交种子不同程度的污染(舒庆亮等,1996)。两系杂交稻系统对该类波动特别敏感,因为杂交种制种过程中异常的低温能够恢复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P/TGMS)的育性,所以对于保持种子纯度是个巨大的威胁(斯华敏等,2011)。为了增加、保证和快速检测种子纯度,在杂交稻生产中己将两类标记性状导入MS系。第一类包括各类隐性的非绿叶性状,如失绿(董凤高等,1995)、黄叶(Zhou etal., 2006a)、白化转绿(S系配制的杂交稻品种已被广泛应用于商业生产中(曹立勇等,1999;余新桥等,2000;鲍正发等,2006;沈圣泉等,2004和2007; HYB的黄叶表型(xantha)由60Co y福照诱变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ytoplasmicmale sterility, CMS)龙特甫A的保持系龙特甫B (LTB)获得(Zhou etal.,2006a)。与LTB相比,HYB中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显著降低,但Chi a/b和Car/Chi的比率则更高(Zhou et al., 2006b)。//TB还可保持高光合速率(Zhou et al., 2006b)和充足的光能利用率(武立权等,2007)。该黄叶表型己相继被引入黄玉A (Zhou etal.,2006a;沈圣泉等,2007)和嘉浙91A (富昊伟等,私人通讯)等CMS系中。一些叶绿素突变体,如Chlofina-I和Chloritia-9(Zhang etal.,2006), Yello后对其分子特征和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分析,从而揭示OSGUN4蛋白在叶绿素合成中的调控作用以及其在质体一核反向信号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1.2.2主要内容
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asG_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在前人定位的基础上,构建了3个定位群体,并设计了 24对SNPs和12对InDds,对突变位点做了精细定位,并对候选基因进行了分析、确认和克隆;
2、基因特性的鉴定。在克隆的基础上,对其基因组序列、亚细胞定位、表型、氧化胁迫诱导表达以及光照周期节律性等特性进行了分析;
3、基因功能的初步分析。在对特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OsGUm参与质体核反向信号途径的机制做了初步探索。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高等植物叶色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叶色变异是高等植物中最常见的形态学变异之一,通常表现为各种叶色变化,其内在原因在于叶绿素及其他色素如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或比例发生了变化,因此这些突变体通常也被称为叶色突变体(Ichikaori et al.,2006)。叶绿素及其衍生物是所有光合生物中最重要的色素,在捕获光能、吸收和传递能量以及质体发育的调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Thomas etal.,1997)。质体由无功能的前质体转变为具有光合活性的叶绿体的过程是植物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代谢过程之一(Yooetal.,2009; Davison和Hunter, 2011)。该过程与色素结合蛋白的合成及光合器官的形成高度同步,因此叶绿素生物合成和降解过程的紊乱或光合器官组装及结构组成的中断都会导致叶色突变(Nelson,1967; Nair和Tomar,2001; Chemetal., 2007)。迄今,己在高等植物中发现大量的叶色突变体(图 2.1),包括拟南芥(Kimetal.,2009; onde etal., 2000)、棉花(Karaca et al., 2004)、向曰奏(Fambrini et al.,2004; Yue et al., 2009)、油菜(Zhao et al.,2000)、葡萄(Yang et al.,2011)、甘蓝(Feng etal.,2010)、西红怖(Terry 和 Kendrick,1999)、胡萝卜(Nothnagel 和 Straka,2003)、玉米(Pasinietal.,2005; Myers et al., 2011)、大麦(Liu etal.,008)、豌豆(Sokolskaya et al.,2003)、大 S (Zhang eta.,2011)、绿豆(Rungnoi et al.,2010)、小麦(Falbeletal., 1996; EcPP (Xiao et al., 2010)。目前,己鉴定出参与质体反向信号的产生、传递和核基因表达调控等过程中的一些元件,为质体反向信号网络的构建提供了基础。
第三章黄叶突变基因胃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