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瘀血头痛探究进展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瘀血头痛探究进展【摘要】 扩展血府逐瘀汤的适应证范围,列举4个病例,说明血府逐瘀汤不仅能治疗胸中瘀血,还能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外伤性头痛,更年期头痛,通过临床观察得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瘀血头痛;综述;研究进展
血府逐瘀汤源自清代医家王清任之《医林改错》,是众多活血化瘀方的代表,临床广泛用于具有瘀血特征的各种疾病的治疗,且疗效显著,故后人多宗用之。本文就该方治疗几种常见的瘀血头痛进行探讨。
1 原方旨意及现代研究
1.1 组成及方义 原方有当归、川芎、生地、红花、桃仁、枳壳、赤芍、柴胡、桔梗、牛膝、甘草11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血瘀胸中,以胸痛、舌黯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方中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当归养血活血、祛瘀生新;兼用《本草经》“逐血痹”的生地以养血润燥,归地相伍,养血活血。合于方中祛瘀不伤正,此即桃红四物汤之义;加以桔梗、柴胡引药上行,枳壳宽胸以行气,使气行血活;牛膝通经脉引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这样本方不仅行血分瘀滞,又能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故用之治疗瘀血诸症可取良效。
1.2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认为:①该方能使血栓的质量、全血比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抑制ADP诱导引起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促进血小板解聚的作用,并对抗二氧化钍阻断肝清除率作用,以对抗肉芽肿的形成;②具体试验表明,该方提高PaO2,并具有改善微循环,加速血液运行的作用;③改善器官的血液循环,特别是微血管的循环,有舒张血管,增加血流,降低血流阻力作用,调整凝血和抗凝系统,防止血栓形成,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抑制结缔组织的代谢,减少瘢痕的形成和组织粘连,降低机体反应性。
研究表明,血府逐瘀汤早已突破了原方意义,治疗“胸中瘀血”的局限,可广泛用于具有瘀血之象、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等疾病,故瘀血头痛用之能见奇效。
2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瘀血头痛举例
2.1 血管神经性头痛 患者,男19岁。该患发作性头痛3年有余,发作时头痛欲裂。伴有急躁易怒,胸闷不舒,胸胁刺痛,失眠多梦,面色晦滞,舌质紫暗,脉弦细,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因治疗无效而求助于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本症具备了瘀血特征:疼痛如针刺,部位固定,病程长,面色晦滞舌质紫暗,其他症状均有瘀血引发。故诊断为瘀血阻窍,清阳被蒙,以化瘀通络,升清降浊为法,拟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处方:柴胡15 g,生地20 g,当归15 g,赤芍15 g,红花10 g,桃仁15 g,生甘草10 g,枳壳10 g,桔梗10 g,牛膝15 g,川芎10 g,三七15 g,珍珠母20 g,桂枝5 g,龙骨、牡砺各20 g。每日早晚水煎服,加减服用1个月痊愈。
2.2 高血压性头痛 患者,女52岁。从40岁开始经常头痛、头晕,有时血压升至170/100mm Hg,服止痛、降压等西药及镇肝熄风、滋阴潜阳、化痰养心等中药效果不佳,时愈时发,近来症状明显加重,头痛剧烈如锥刺,心中懊恼,面红目赤,舌尖绛红,舌边紫黑幼小瘀点,脉弦大有力。头痛是高血压的常见症状,本案头痛剧烈如锥刺、舌绛红有小瘀点符合瘀血的辩证要点,故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处方:生地15 g,当归15 g,桃仁15 g,红花10 g,枳壳10 g,柴胡10 g,赤芍15 g,川牛膝20 g,桔梗10 g,川芎10 g,栀子10 g,菊花20 g,珍珠母20 g,合欢花15 g,三七15 g,甘草10 g,元胡15 g。服上药6剂,头痛如锥刺感消失,面红目赤,心中懊恼也减轻,血压有所下降;上药再服12剂,头痛、头晕消失,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脉转和缓;再加丹参、郁金各15 g,继服6剂以巩固疗效。
2.3 外伤性头痛 患者,男23岁。主诉1年前骑自行车摔倒头部着地,昏迷不醒,经医院抢救脱险。以后经常剧烈头痛,有时痛如针刺,情志抑郁,甚至暴燥易怒。来诊时面色晦暗,舌有瘀斑,脉沉弦。该患者有外伤史,导致脉络损伤,血液瘀滞;加之头痛剧烈如针刺,面色晦暗,舌有瘀斑,故亦为血府逐瘀汤证。处方:生地15 g,当归15 g,川芎15 g,白芷10 g,三七15 g,桃仁15 g,红花10 g,天麻15 g,丹参15 g,郁金15 g,柴胡15 g,枳壳15 g,赤白芍各15 g,菊花20 g,合欢花15 g,珍珠母20 g,元胡15 g,甘草10 g。服药两周,诸症悉愈。
2.4 更年期头痛 患者,女48岁。后头刺痛固定不移,3年来时发时止,胸腹满闷,急躁易怒,心烦汗出,少寐多梦,面色晦暗,月经不规则,量少色黑有块,伴少腹胀痛,且头痛以月经前后加重。舌质紫暗、苔薄黄,脉弦细。综观其症,病程长,后头刺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舌质紫暗乃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