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超声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超声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摘要】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3例经手术切除和腹壁肿块活检病例诊断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声像图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3例腹壁肿块均位于皮下脂肪层深部或肌层组织内,形态为梭形和椭圆形,边缘呈毛刺样或伪足样,内为不均质低回声,经期出现蜂窝状结构,大多后方伴有衰减(8/13),肿块周围组织增厚,呈高回声晕圈;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内有散在的点状和条状血流信号,动脉频谱呈低速高阻改变。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声像有特征性改变和动态变化,结合手术史,不难作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关键词】腹壁肿块;子宫内膜异位症;声像图特征 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系少见病,发生在腹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报告甚少[1]。本文报道2003年至2006年13例经手术和活检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和特征。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年龄25~41岁。其中11例均有剖腹产手术史,2例为子宫肌瘤切除手术史。发病时间5~25个月不等,临床表现:腹壁切口疤痕处及周围疼痛性肿块,10例出现经期前后疼痛加剧和肿块增大;3例未确定疼痛与月经周期关系。体检发现腹部切口疤痕及附近触及肿块,直径在3 cm左右,质地较韧,固定有压痛。 1.2仪器与方法仪器:我们采用日立-6500型、东芝-APLIOU和PHILIPS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3~6和4~12 MHz。方法:首先采用凸阵探头作腹部常规扫查,探及腹壁包块后,测量肿块体积大小范围,观察肿块形态边界,与腹腔及周围组织关系;然后再采用高频探头检查,显示病变所在的组织层次部位、肿块内部细微结构改变、肿块与周围组织关系及改变;肿块内血流信号分布,测量动脉收缩期峰值(V??max?),舒张期最低速度(V??min?)和动脉阻力指数(RI)。 2结果 2.1二维声像图表现 2.1.1本组病灶全部位于腹壁软组织内,其中10例位于脂肪组织深层(图1),3例位于肌层组织内(图2)。肿块体积最大3.8 cm×1.5 cm×2.3 cm,最小1.9 cm×0.9 cm×1.2 cm,形态近梭形或椭圆形。本组有1例腹壁内有2个肿块存在。 图1病灶位于脂肪组织层,边缘毛刺样近椭圆形,内有蜂窝状无回声区(经期)。图2病灶位于肌层组织内,呈不均质低回声,近梭形,后方回声衰减。 2.1.2肿块边界较清楚,无包膜,边缘呈毛刺样或伪足样改变,内为不均质的低回声(图1),经期多见内有蜂窝状的无回声区(图2),后方多伴有衰减。本组10例后方伴有明显衰减,3例后方回声增强。本组2例肿块内见出现散在的强回声团,后伴有声影。 2.1.3肿块周围组织明显受压呈梭形向周边膨出,呈云雾状回声增强,形成高回声晕环,其内缘与肿块分界较清楚,外缘与正常组织间分界模糊(图3)。 图3病灶肿块周围组织受压呈梭形膨出,回声增强呈高回声晕环,内缘清楚,外缘境界模糊。图4病灶内见数条血流信号,测及动脉频谱为低速高阻型。 2.2彩色多普勒肿块内部可见分布稀少的血流信号,一般多为1~5个点状或棒状血流信号不等,以静脉频谱为主,动脉Vs 0.05~0.19 m/s,RI 0.73~1.0(图4)。肿块周围组织血流较多,内见点状和条状血流分布。 2.3本组13例肿块中,其中3例手术切除,10例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术,病理均诊断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3讨论 3.1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生理学至今仍是个最终未解决的疑问,发病机理普遍认为与经血逆流种植、血源-淋巴性播散、医源性散播、遗传学及免疫学相关,其中经血逆流的理论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和支持。切口内膜异位症可以发生在与子宫内膜接触的任何手术切口处,腹壁内膜异位症主要与剖宫产术、子宫切除术、宫外孕手术、腹腔镜手术穿刺套管部位、羊膜镜检查穿刺、输卵管结扎等有关。由于术中子宫切开可使子宫内膜散落在切口创面上并种植,创面为子宫内膜细胞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一旦种植存活,局部子宫内膜组织即在卵巢内分泌激素影响下,发生同宫腔相同的增殖期、分泌期、剥脱出血等变化,导致局部肿物形成,伴随月经来潮增多、疼痛、甚至破溃出血等变化[1]?。疤痕内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约为3.5%,占剖宫产手术患者的0.03%~1.7%[2]?。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多于术后半年~2年发病,个别可延迟到15年。切口处出现硬性不规则结节,疼痛程度及大小变化多与月经周期有关,但部分症状和体征不典型者,临床常易与切口疝、缝线肉芽肿、脓肿、脂肪瘤、纤维瘤混淆而误诊。 3.2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诊断临床报道甚少,我院13例中临床8例拟诊为其他疾病,本组超声检查研究发现本病声像图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