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虚化痰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临床观察.docVIP

补虚化痰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临床观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补虚化痰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临床观察

补虚化痰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补虚化痰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患者采用电针配合自拟补虚化痰汤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电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84%。结论:补虚化痰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补虚化痰法;临床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由于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弯曲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1]。祖国医学并无此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归入“眩晕”、“头痛”、“血痹”的范畴,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以40~70岁的人群为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现将1年来采用补虚化痰法治疗CSA60例临床研究的有关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 2011年在我院门诊和病区临床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40~ 75岁,平均(57.77±12.19)岁;病程10d至3年,平均(6.33±9.16)个月。对照组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2~ 76岁,平均(57.90±12.10)岁;病程15d至3.1年,平均(7.72±10.35)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2]曾有猝倒发作史,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颈椎X线片、CT、MRI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间隙变窄,生理曲度变直,颈椎排列不顺或有寰枢椎错位,椎间盘突出等;④有“一过性、体位改变性眩晕”的特点。 2治疗方法 2.1治疗方法:对照组取双侧风池穴、C3~C7夹脊穴、百会穴。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采用0.30mm×40 mm毫针,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风池向鼻尖方向刺30 mm,百会以30°角倾斜向后刺入25 mm,穴位常规消毒,夹脊穴用40mm针在两棘突间旁开0.5寸针尖指向棘突与横突之间,深度以针尖触到骨为度。在夹脊穴上下两针处同侧接上6805-Ι型电针仪疏密波脉冲电流,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d,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除应用对照组电针外,加用补虚化痰汤:姜制半夏12g、天麻15g、茯苓12g、陈皮6g、白术12g、苍术12g、甘草6g、麦芽15g、炒神曲15g、石菖蒲15g、蜜炙黄芪15g、党参15g、丹参15g、黄柏12g。加冷水500ml,浸泡半小时,煮沸后煎20min,取汁250ml,再加水500 ml,煎30min,取汁250 ml,两次相兑,分早晚2次饭后1h服用。每日1剂,10d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所有患者均卧床休息,少数焦虑患者适当镇静处理,呕吐者适当补充电解质等。 2.2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治愈 :症状消失,阳性体征基本转阴,恢复正常工作。显效 :症状消失,阳性体征基本消失,基本恢复正常工作。有效 :症状基本消失,阳性体征减弱,基本能从事日常轻工作。无效:经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阳性体征无变化,不能从事正常工作,日常生活受影响。 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结果示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Mann-Whitney U统计量=324,双侧P=0.038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病例均随访一年,其中治疗组复发1例,复发率3.33%;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26.67%。经秩和检验,P0.05,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 4典型病例 叶某,男,41岁。眩晕反复发作1月余,伴头昏、恶心,低头及体位变动时加重。在内科曾滴注丹参注射液、曲克芦丁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血塞通分散片等,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转到我科求治,颈4、5、6椎旁横突压痛,颈6、7棘突压痛,颈部活动受限,旋颈试验(+)。头颅CT未见异常,颈椎CT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C3/4、4/5、5/6椎间盘突出。予电针、口服补虚化痰汤治疗, 1周后症状好转,继续服用5天后症状消除。嘱其进行颈部保健操锻炼,随访半年未复发。 5讨论 中老年人动脉管壁硬化、弹性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因素,加之颈部机械性和动力性因素使椎动脉受到刺激或压迫,更易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本病。故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病较多,患者“体位改变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是其特点。 中医将本病归于“眩晕”“、痹证”的范畴。中医认为其病机为痰瘀交阻、气血不通、清阳不升,以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