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脉诀乳海
序
素问九卷。为医经之祖。西晋乱后。失其第七一卷。故梁七录所载全元起诠注。皆只
八卷。唐王冰谓于郭子斋堂。
得受先师张公秘本。林亿等讥其以阴阳大论之文纂入。犹周官亡冬官以考工记补之之
类。何以言之。夫六淫之邪。以风寒热为三大纲领。考素问风论热论。病情委曲详尽。何
以独阙寒论。而热论首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既云类伤寒。则有正伤寒专论可
知。惜乎亡于兵火。仲景伤寒论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当时尚未亡失。是伤寒专论。散见
于六经篇中。幸高平王叔和编其残帙。使医统正脉。一线不绝。厥功伟矣。又集先贤诊
法。着成脉经。更以师承心验者。别撰脉诀。经高阳生编为歌括。以便记诵。辞俚旨深。
朱子跋郭长阳伤寒补亡论。深许其高骨取关之义。何戴起宗李濒湖辈。不求其旨。但鄙其
文。多见其不自量也。余夙好方术。服膺此书。思欲诠释以畅其义。庚寅之春。于广陵肆
中。得脉诀乳海六册。虫啮尘湮。几难卒读。携归案头。如理乱丝。始能成诵。其作者为
王君邦傅。王君不知何时人。亦医林中之矫矫者。以河洛之精义。发叔和之奥旨。而于营
卫循行之道。尤深致意焉。
论理精详。引证博雅。金元后仅见才也。惟画图立说。似近胶刻。脏腑拘例。未免沿
习。言其所当然。未言其所以然也。请试明之。易本乎天地。人与天地参。其阴阳之理一
也。乾坤六爻以配十四经脉。婺源江氏河洛精蕴。论之綦详。脏腑定位。西士解剖诸书。
言之甚悉。而气化之理阙马。夫归藏商易。取用乎坤。而以十二辟卦。候一年十二月消
息。礼记孔子曰。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焉。所谓坤干者。商易
归藏也。故系辞曰。变通配四时。又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又曰。往来不穷。谓之
通。又曰。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皆此义也。汉儒每常言之。十二辟卦者。即十二月
令之卦也。又即乾坤二卦六爻之旁解也。盖干之六阳。自十一月建子。冬至一阳始生。
为地雷复卦。即干初九爻。十二月建丑。二阳生。为地泽临。即干九二。正月寅。三
阳生。为地天泰。即干九三。二月卯。四阳生。为雷天大壮。即干九四。三月辰。五阳
生。为泽天 。即干九五。至四月建巳。六阳充足。而为干为天。
即干上九。此一年之乾卦也。至五月建午。夏至一阴生。为天风 卦。即坤初六爻。
六月建未。二阴生。为天山遁。即坤六二。七月建申。三阴生。为天地否。即坤六三。八
月酉。四阴生。为风地观。即坤六四。九月戌。五阴生。为山地剥。即坤六五。至十月建
亥。六阴纯静。而为坤为地。即坤上六。此一年之坤卦也。夫坤为万物之母。而能生物。
然坤本纯阴。必待干与之交。而得其阳。然后始能生万物也。十二支次序。世人皆以子为
首。因坤临十月亥。坤为纯阴之卦。
阴极则阳生。故十一月冬至一阳升于地上。为地雷复也。不知造化端倪。实不在子而
在午。盖天地交而后万物生。是干坤交 之初。即为万物造端之始。然交必阳体充足。而
后能交干之六阳。乃充足于四月之巳次为午。故干至五月建午。始与坤交是则干足于巳而
动于午。巳午皆火。故伏羲干居正南。干之外体。属火。干中含蓄阴精属金。故五行家
言。庚金长生在巳。所谓长生者乃指其生之之源而言也。干之初动于午每年五月夏至之
时。干上九一。
阳已升至天顶极高。不得不转而向下向下即感动坤阴之气上升而交。故天地三交五月
建午为第一交。六月未为二交。七月申为三交。所谓坤三索于干也。乾坤交而谓之索者。
以坤本纯阴。必索于干而后有阳。始能生化也。干阳入坤而化为气。气升为云为雨。盖十
二辟卦。干位巳火也。坤位亥水也。干与坤交。则火入水中。而化为气。
以水为质火为性试以一碗。人张口气呵之则生水故知气之形属水。而其所以能升腾行
动者。则火也爻辞曰。
见群龙无首吉。言气升能为云雨。故喻为龙。而干与坤三交。则干上四五之三爻。尽
入于坤。而干上爻巳火之首。
早入亥水之中。为育生胚胎之兆。故龙之无首吉也此天地阴阳化育之义推之与人亦然
饮入于胃。由胃小肠相接处幽门。幽门之上有一窍。水饮从此窍散布下焦脂膜之中。由脂
膜而渗入膀胱。膀胱无上口。故曰渗入也。
气血之升降。必由呼吸以循环。吸入天之阳。呼出地之阴。吸入之气。由鼻入肺。历
心引心火。从总脉管。循督脉入肾。又从肾系以达下焦胞室。挟膀胱至下口。其吸入天之
阳气。令人身心火。蒸动膀胱之水。化而为气。循冲任而上。化津化汗。过膈入肺。还至
于口。由呼而出。斯即乾坤相交。三索之义也。明乎此。不独察水火之征兆。阴阳之盛
衰。即四时伏气之病机。莫不由此悟入。若夫营卫之理。请再明之。卫者气也。卫护于外
者也。营者血也。营运于中者也。但血中有气。气中有血。不可须臾相离。而其本则一。
其道有三。如动一也。静一也。所以能使其动静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071至卷088-脉法.pdf
-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089至卷092-外诊法.pdf
-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093至卷105-脏腑门.pdf
-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106至卷110-经络门.pdf
-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111至卷121-运气门.pdf
-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122至卷129-头门.pdf
-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130至卷133-面门.pdf
-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134至卷137-耳门.pdf
-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138至卷150-目门.pdf
-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151至卷152-鼻门.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