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吴庆-七年转身成为金融专家
吴庆:七年转身成为金融专家吴庆简介
汉族,祖籍山东蓬莱,经济学博士,1969年5月生于四川成都。现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基础领域“国际经济金融结构”协调人。
多家媒体的专栏作者和特约撰稿人。包括:《人民日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财经报》、《中华工商时报》、《金融时报》、《城乡金融报》、《农村金融时报》、《上海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明报》(香港)、《经济日报》(台湾)、搜狐财经、FT中文网、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吴庆看宏观”专栏);《望》、《金融家》、《中国投资》、《首席财务官》、《财经国家周刊》、《凤凰城市周刊》、《融资中国》等。兼任中信出版社的《比较》杂志特约编辑。
1997年7月的一个炎热的夏天,还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实习生的吴庆,来到了四川省西南边陲攀枝花市的盐边与米易两县交界处的一个工地上,这个工地就是我国上个世纪建设工程最大的二滩水电站建设项目。这也是吴庆人生中的第一次独立调研。在这里,他和工地的管理者、技术员、工人共同生活了七天。在这七天里,他每天晚上记录一天调研的成果,还要向北京的领导汇报当天调研情况。
吴庆回忆道,“虽然那时候比较艰苦,天气闷热,工地噪音大,晚上蚊虫不断,但我工作特别有劲,也许和第一次在中心承担独立的调研有关。”在这7天的调研中,吴庆熟悉了二滩水电站建设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比现在还在那工作的人了解的更多。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让他成为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金融专家。
吴庆,祖籍山东蓬莱,1969年5月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吴庆出生时,他父母都很年轻,在爷爷奶奶的眼里,吴庆的妈妈就不会带小孩。没多久,爷爷就让奶奶承担起照看吴庆的重任。就是在爷爷奶奶外出时间,也是把吴庆让给他的曾祖父曾祖母照看。这样,日积月累,长大后的吴庆自然地和他的爷爷奶奶、曾祖父曾祖母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他去年出版的《见证通胀:动荡世界中的中国利益》一书首页特别注明,此书献给爷爷奶奶、曾祖父曾祖母。
在吴庆17岁那年,他顺利考取了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的本科专业。在大学期间,他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想着将来有份好工作,更没有想到将来会成为一名金融专家。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了令同学们羡慕的成都化工研究设计院工作,做起了一名技术员。第二年,为了发挥吴庆的技术专长,保证企业的产品质量,他被选调往四川省成洪磷化工厂任磷酸车间第一副主任,这个工作岗位和以前的技术工作不同,刚开始,很让他不适应,车间里每天的生产管理工作让他焦头烂额,他一方面要做好车间生产流程的人员安排,另一方面又要为车间产品质量负责。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将会影响整个车间的生产,和他以前技术员的工作完全不同,有时候他为了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彻夜难眠。
这样“忙乱”的工作大约过了半年的时间,吴庆熟悉了车间的所有流程和管理工作,开始理顺了磷酸车间的各项管理工作,被厂里任命为车间主任。这时候的工作,对吴庆来说,轻松很多,车间的各项工作日复一日的正常运转,他这个车间主任也就是向上报报表,向下下达生产任务。
工作“松懈”下来的吴庆,开始看些经济学方面的书籍,希望提升自己的企业管理水平。看的书多了,他就有心想着再去高校系统的深造一次。1994年的夏天,他终于报考了西南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的硕士专业,并顺利通过笔试。在西南财经大学导师面试时,导师问他,如果你愿意毕业后留校工作,你就可以不用面试,直接来报到。这时的吴庆想都没想说到,“我还是觉得企业适合我,我喜欢做企业管理工作。”面试之后,本以为录取希望不大的吴庆意外的接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来他才知道,他的硕士导师曾康霖先生希望录取一名学生留校,一是当时的西南财经大学缺少货币银行学的教师人才,另一方面是曾先生想培养一名青年教师。虽然吴庆没有选择留校,曾先生也没有因此而埋没人才。曾康霖先生就是上世纪60年代毕业后留校任教,对西南财政大学有很深的感情,直到今天现在还在这所大学任教,这种精神对吴庆有很大的触动。
3年的研究生学习,使吴庆为自己的将来有了新的思考,自己还是不是像原来那样喜欢企业的管理工作?还要不要回到原来的企业?所学的专业在原来的企业肯定是不能直接发挥了,回去还值不值得?这一系列的问题伴随着将要毕业的吴庆。其实,吴庆心里面还是希望有更好的平台去做所学专业的研究工作。1996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推荐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去实习,在这里他像是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认认真真的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喜爱和好评。1997年,又被安排到技术经济研究部实习,上班不久,就被安排到二滩水电站去调研。七天的调研时间,他带回了大量的二滩水电站建设的一手资料和自己记录的厚厚笔记,这再一次让领导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