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及其超越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法律人类学.PDF

困境及其超越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法律人类学.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困境及其超越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法律人类学.PDF

 原载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11 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困境及其超越: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法律人类学* 尤陈俊 法学与人类学要进行对话,所需要的并不是一种“半人半马”(centaur)的学 科(如航行的葡萄酒制酿或葡萄酒制酿的航行),而是对彼此的更深层次的更为精准 的认识。 ∗∗ 克利福德·格尔兹 —— 一、引言 大约从1990 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法学研究的整体状况发生了微妙的改变,其中最为重 要的变化也许要属其他学科(尤其是社会科学)的知识日益入侵到原先自足的法学领域,以 至于出现苏力所称的法学研究中的 “社科学派”。这一派学者的共同特点在于“他们更多借 鉴其他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① 一时间,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 等各种法学的外部学科知识纷至沓来,被法学研究者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与方式引入到法学 研究之中。一项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2 年间收录的法学论文进行检索统计的结果 表明,选定检索的20 种学派名称之中,“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这些名称在此期间产 出的法学论文中被使用的次数高居前列。② 法学外部知识在法学领域中攻城略地,固然打破了法学原先那种故步自封、画地为牢的 自足性,但更应该看到的是,除了产出一些法学与其他外部学科知识较好结合而形成的成果 外,挂羊头、卖狗肉者亦大有所在,大量表面上号称属于交叉学科研究的的论著,仔细追究, 却发现不少只是跟风似地引入一些时髦的学术词语充当唬人的点缀,仅仅只是“语词而已”, 社会科学亦因此沦落为法学的包装工具。正如最近一份研究所表明的,“博弈论”虽然在当 代法学中的使用次数呈几何级数的增长,也几乎涵盖了法学的各个部门,但对其的误用、滥 用甚至根本就是假用,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③ 事实上,用“博弈”来包装法学仅仅只 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其他很多所谓引入交叉学科知识的法学研究,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人类学知识被引入法学研究后形成的“法(律)人类学”,在某种程度上同样是在所难免, 而这正是这篇评论(comment )所针对的问题。 * 本文初稿曾提交到 “法律和社会科学第二届研讨会——法学与人类学的对话”(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 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 主办,2006 年5 月20-21 日),在得到王铭铭、张冠梓、朱晓阳、王好立、赵旭东、成凡、王启梁、张 永和等师友的批评、评论或鼓励后做了较大修改,尤其是在与侯猛、陈柏峰的多次交谈中更是获益良多, 谨致谢忱,当然,惟文责自负。 ∗∗ 克利福德·格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载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年版,第76 页。 ① 苏力:“也许正在发生”,载氏著:《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12-13 页。 ② 成凡:“是不是正在发生?外部学科知识对当代中国法学的影响,一个经验调查”,载《中外法学》2004 年第5 期,第606-607 页。 ③ 参见成凡:“社会科学‘包装’法学”,载《北大法律评论》第7 卷第1 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第94-95 页。 1 二、初步的检索结果及分析 本文的研究,从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的检索开始。①需要说明的 是,法学界产出的学术论文,除了发表于众多期刊之外,还有数量颇为可观的一部分发表在 “以书代刊”之类的出版品上,其中也包括一些颇为出色的法律人类学主题论文,但本文暂 不考察这一部分。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部分在于技术操作上的困难,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 到目前为止,中国大多数的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学术考核标准及奖励机制上往往以期刊论文为 主,这必然会引导相关的学术成果向期刊聚集,因此,期刊论文大致能够反映某一特定学科 的研究状况,虽不中亦不远矣。也部分基于上面的两个原因,本文仅在眼力所及的范围内附 带考察相关的专著。此外,本文的检索统计可能面临的一个批评是,一部分应该归入法律人 类学主题的论文,只是因为没有在

文档评论(0)

sunyangbi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