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审美观、审美精神及审美情趣的对比分析.docVIP

中西审美观、审美精神及审美情趣的对比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审美观、审美精神及审美情趣的对比分析.doc

  中西审美观、审美精神及审美情趣的对比分析   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中西审美情趣各有特质。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表现为审美与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实践和入世与出世相统一的实践品格和高远飘逸的诗性生命之张力; 西方文化的审美情趣体现出以美论美的形式美和由人的欲望引发的对各种冲突导致的悲剧性的壮美的刻画。近代以降,中西方审美情趣在对话交融中互相影响,特别是在艺术家那里以及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的享受中正在潜移默化由浅入深地交融之中。伴随中西文化和艺术的交流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和延伸,中西审美情趣对促进人们的人格建构和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进步定然会起到越益重要的作用。   一、中西审美观之异同   柏拉图曾提出美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直到今天仍未终结。美究竟是什么? 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抑或是主客二者的统一? 自古以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美纯粹是人的主观体验。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主张各美其美---人处于潮湿地方会腰疼,泥鳅则很喜欢; 人处在树梢上会害怕,猴子却很喜欢。究竟何为正处,即美的处所在哪里?中国人吃饭菜,外国人吃面包,麋鹿吃草,蜈蚣吃蛇,猫头鹰吃老鼠,究竟何为正味,即美味?   人见美女喜欢,鱼见美女游到深水之中,鸟见美女急忙高飞,麋鹿见美女连忙逃跑,何为美色? 因而庄子认为美是人的主观看法或心理状态,是相对的。甚至以道观之,美丑、大小、高低都不是客观事物的性质决定的,完全是由人的主观理念、观察角度决定的。从壕上之辩可以得知,审美是诉之于感觉、感情、知觉和想象的,它不同于纯粹的思辨。在西方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艺术不可能或不应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1]( P. 424)维特根斯坦认为,把美学看成是说明美是什么的科学便是可笑的[2]( P. 131).然而,美毕竟是有其规律可循的。有人认为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南朝刘义庆认为美在自然,《世说新语》中描述土地人物之美云: 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柳宗元认为人之粹美者、天之神明者都在于客观物质。王夫之曾说: 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其绮丽。[3]( P. 117)他认为美是自然事物固有的,并在运动变化中产生的。不是因为有了人才有美,而是因为有了人才发现了美。天地之间美不胜收,因为有了有神明和慧眼的人才发现了美。人们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人们正是在生产实践、交往实践和学习实践中认识美,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在中国思想家眼里,美与善总是联系在一起。   《论语》中讲美的字有 14 次,其中 10 次是善的意思。中国人的审美总离不开德性和德行。   美在人自身心灵的宁静中,即身与心的平衡和谐中; 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在刚柔相济的平衡之中。幸福是生存的平衡状态,即美好生活的状态。中国文化中的美是符合道的行为或人,是君子、贤人和圣人气象的美。   《孟子尽心下》的道德修养六境界中讲: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其中的充实之谓美就是讲经过德性的修养主体人在行为中体现出的一种美。这种美是修德的结果,是对天道、地道、人道的体认和践行,是一个人对自身身和心的和谐的把握,是确立掌握了中庸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甚至是内化为人格的一种美的境界。西方人往往认为美在人的智慧中,在悲剧的激烈冲突中,在美的事物之中,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冲突、对立、矛盾即对立统一之中。西方人自古希腊始,还认为美的东西是存在于一定数量的比例关系中,美往往在合乎数的比例和秩序的和谐之中。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 是 球 形,一 切 平 面 图 形 中 最 美 的 是 圆形。[3]( P. 106)甚至美德本身就是一种和谐: 友谊是和谐的平等。[3]( P. 106)美德本身是一种和谐的观点与中国文化的理念十分相似。在柏拉图那里,美是一种观念,现实世界则是影子而已。到了中世纪,圣奥古斯丁和圣托马斯阿奎那都从美的圆满说走向宗教神秘主义。基督教也认为和谐为美,但这种和谐是上帝安排好的,是上帝创造的,是最高的、绝对的、普遍的和谐,也就是完美、圆满。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源,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完全是对柏拉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不存在的,所谓美的事物在于事物本身的完整、秩序、匀称和平衡、确定无疑等。   美又是感觉愉悦的一种表达。美是与赞叹、钦佩相关联的用以传情达意的一种心理态度。当我们游历九寨沟、张家界、桂林山水和承德的避暑山庄时会由衷地赞叹大自然的造化之美,这是一个审美判断心理体验。在中国诗词中有古道西风瘦马和杏花春雨江南的美景,这是一种直觉顿悟的美德体悟,是在想象中为自然勾勒出的寥寥几笔的国画。中国古代艺术家追求心与物、情与景、气与形、声与情之统一的意境之美。王国维有所谓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