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农业企业融资困难和订单农业的发展
浅谈农业企业融资困难和订单农业的发展
1、相关定义
1.1、CVaR的定义
条件风险估值(CVaR)度量了低于η 分位数的收益的平均值,忽略超出分位数的这 部分收益,这往往是决策者所关心的。关于 CVaR 的具体定义如下 ∫ ≤ =≤= (,)()) CVaR((,))[(,)|(,)()]1 (,)() xyqy xyExyxyqyxypydy πη ηπππηη π (5-1) 其中,Ε 表示决策函数的期望值,η(0, 1] 表示决策者的风险规避度(risk-aversion) (如果η 越小,表示决策者越害怕风险);π(x, y ) 表示确定性变量 x和随机变量 下的收 益函数; 为 密度函数; 表示随机变量 的 y p(y) yq η y η 分位数(η? Quantile ),即 qη(y)=sup{v|Pr{π(x,y)≤ v } ≤η } (5-2) 关于 CVaR 的另一个更一般化的定义可表示为 34
1.2、信贷配给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关于信贷配给的定义及原因,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理论框架入手 作出过细致的阐述(Adam Smith,1776;Keynes,1930;Wilson,1954;Hodgman, 1963;Jaffee 和 Modigliani,1969;Harris,1974;Keeton,1979;De Meza 和 Webb,1992;Stiglitz 和 Weiss,1981 等)。对信贷配给通俗的理解是:由于报 出贷款利率低于瓦尔拉市场出清利率,存在对贷款的超额需求。早期的信贷配 给理论认为,造成可贷资金供求不均衡的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短期中,经济 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或其他原因,而价格因其”刚性”来不及调整以实现市场 7 均衡;另一是长期中,由于存在政府利率管制等原因,使得市场利率长期低于 出清利率 。随后,也即 20 世纪 60 年代-70 年代,学者们开始从各自不同的角 度探索信贷配给理论的微观基础 。以 Hodgman(1960,1963)、Jaffee(1968) 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率先尝试解释没有制度约束下银行配给信贷的原因,将宏 观层面下基于非均衡市场的信贷配给研究转入了微观层面下、均衡市场基础上 的信贷配给研究 ,但都是从某个角度阐释了信贷配给发生的原因,各有缺陷 。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Jaffee、Russlle 、Stiglitz 和 Weiss等将不完全信息理论运用到了对信贷市场的分析中,才真正确立了现代信 贷配给理论研究的微观基础。其中,Stiglitz和Weiss(1981)撰写的《不完全信 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一文堪称经典。在对前人的研究加以批驳和完善的基础 上,他们得出了自己的研究结论,即:信贷市场即使在没有遭受短期冲击或政 府干预的情况下也无法通过价格机制达到市场出清的均衡状态,信贷配给可以 作为一种长期的均衡现象存在。他们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因信息不对 称性(Information Asymmetry)所引发的利率的逆向选择效应(Adverse Selection Effect)和逆向激励效应(Adverse Incentive Effect) 。因这一效应的存在,使 得贷款人为了实现预期收益的最大化11,自愿将贷款利率确定在市场出清利率以 下,从而造成信贷配给。具体,他们所定义的信贷配给表现为两种现象:, 在看起来同质的所有贷款申请人中,一部分人能获得贷款,另一部分人则被拒 绝,被拒绝的这部分申请人即使愿意承担更高的利率也无法获得贷款;,一 这一解释主要以 Roosa(1951)、Scott(1957) 等提出的”信用可获性学说”为代表。该学说将信贷配 给解释为是外部振动引起的一种短期非均衡现象,或者是由于某些制度上的制约(如政府的利率上限政策、 商业银行最小资产流动性要求等)所导致的长期非均衡现象。这一理论是以政府约束和制度性假设为基础, 对贷款者(主要是商业银行)行为做出的一种推论性分析,其目的是回应当时较为流行的央行政策无效论 。 信用可获性学说的失败使经济学家逐渐认识到,长期的信贷配给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均衡现象,仅仅依靠 宏观层面上的分析并不能充分解释,因此,对该问题的分析就逐步转移到如何建立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的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微观经济模型,来对信贷配给做出合理解释。 他们分别探讨了银行对贷款违约风险的判断和态度、借款人等级分组、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对 信贷配给行为的影响。 银行作出贷款决策主要考虑贷款利率和贷款风险两个因素,但事后者并不独立于前者。一方面,贷款前, 由于无法获悉借款人的风险偏好(隐藏信息),银行一旦提高利率会使得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从而使借 款人的违约概率增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