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门县城过江(河)交通研究和探究
三门县城过江(河)交通研究和探究
摘要: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跨江发展成为依水而建的城市的必然选择,过江(河)交通成为城市跨江(河)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促进江河两岸的协调发展,缓解城市过江需求,需要科学合理地建设和发展过江通道。
关键词:城市发展;过江交通;交通需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自古以来,城市的兴起与繁华都和河流的繁衍有着鱼水相依的不解之缘。许多时候,河流就是一个城市的代名词,是一座城市的魂魄,是一座城市的母亲,如上海的黄浦江,南京的秦淮河,武汉的长江和汉水,长沙的湘江。城市因江河得以发展,但也因江河的分割,江河两岸的城市发展得不到均衡,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跨江发展成为大部分依水而建的城市的必然选择,过江(河)交通成为城市跨江(河)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促进江河两岸的协调发展,缓解城市过江需求,需要科学合理地建设和发展过江通道。本文通过对三门县城过江(河)交通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相应的交通发展对策,为其他过江(河)中小城市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2三门县城概况
三门县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的三门湾畔,长三角经济区和城市群南翼,浙江沿海中部,台州市的东北部。东濒三门湾,与象山县南田列岛隔水相望,东南临猫头洋,南毗临海市,西连天台县,北接宁海县。2012年县城建成区面积约1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8.9万人。三门县城是典型的沿狭长山溪谷地发展的城市,迫于南北山体阻隔,整个城市东西延伸,城市空间为带形串珠式结构。城区自西向东由城西组团、老城组团,大湖塘组团、枫坑工业园组团、滨海新城组团5个组团组成。珠游溪、亭旁溪从县城川流而过,由西、南两个方向一路流淌注入海游港,向东汇入东海。5个组团沿着溪流绵延铺开,东西尽10余公里,居民的生产与生活围绕着两条溪流展开,跨溪来往频繁。
3现状过江(河)交通分析
3.1过江(河)交通设施现状
城区由西向东大小分布着23座桥,多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县城过江(河)交通各区段现状桥梁如下:城西区段8座桥梁、老城区段5座桥梁、大湖塘区段7座桥梁、枫坑工业园区段2座桥梁以及滨海新城区段1座桥梁。其中6座桥为人行、非机动车、机动车分离(3、6、10、14、18、23号);1座铁路专用高架桥(17号);其余均为人行与机动车混行,没有专门非机动车道;同时有2座危桥(4、15号)和1座非机动车通行桥梁。
3.2过江(河)交通运行调查与分析
23座桥中大部分桥承担的功能比较单一,交通流量也比较低,本文选取其中12座主要桥梁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可以看出:6号、8号、12号、18号负荷最大,其中6号、18号桥均为岭枫公路跨河桥梁,同时为城市不同片区间的联系通道,区域及跨组团长距离交通叠加,出行负荷最大;8号桥为城西片与老城区联系通道,12号桥为老城区北岸和沙柳方向与老城中心联系通道,跨河通道日常出行较多(表1)。
表1:过江通道高峰小时出行负荷一览表
编号 名称 高峰小时桥梁双向通行量(人次/h)
5号 贤德桥 407
6号 巨龙桥 2207
8号 湘山大桥 2034
9号 平安桥 692
10号 城北桥 1213
11号 琴江桥 760
12号 海游桥 2717
14号 海沙大桥 313
15号 王塘桥 679
18号 岭枫公路桥 4231
19号 梧桐桥 234
20号 悬渚桥 992
各通道高峰小时饱和度均保持在0.6以内,8号、12号、15号桥虽处于可接受范围,但机动车压力相对较大(图2)。考虑通道接线等要素,桥梁的机动车实际运行情况比理论情况要差,尤其是8号桥、12号桥在接线条件制约和慢行交通干扰下,交通矛盾更为突出。
同时,由于县城各组团尺度不大,居民平均出行距离短,非机动车化方式仍然作为居民的主要出行工具,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步行方式和自行车(包括电动自行车)方式总和接近3/4,而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分担率较低,约6%。从过江交通调查资料看,县城过江交通方式中小客车及电动车(自行车)为主要过江交通方式,慢行过江方式均超过20%,其中尤其12号桥、15号桥、20号桥慢行过江出行均超过60%(图3),但过江通道均存在慢行功能不完善、慢行空间不足的情况,影响慢行交通通行安全和过道通行效率。
4过江交通的问题分析
4.1过江通道功能不匹配
一是过江通过功能混合。现状城区路网体系不完善,路网流量存在绕行叠加现象,造成通道职能混合,部分跨区长距离出行进入核心区段通行,造成流量在部分中心区桥梁叠加(如城区东向流量、沙柳-大湖塘及枫坑工业园流量)。二是过江通道功能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