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百年德意志巨炮史(中)
五百年德意志巨炮史(中) 19世纪是德意志民族从一盘散沙走向统一强盛的“黄金岁月”。经过拿破仑民族战争的锤炼以及俾斯麦主导的“自上而下”统一战争,到1871年,除了信奉天主教的奥地利被刻意排除之外,上百个德意志小邦国被最强大的普鲁士王国引领集成为德意志帝国,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帝国皇帝。而在普鲁士所发动的统一战争中,其境内的克虏伯公司因提供大批先进火炮而成为高性能武器的代名词。该公司直到1867年才作为大炮制造商进入人们的视线,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火炮,该炮采用后瞠装填,由克虏伯公司的优质坩埚钢铸成,口径355毫米,重达50吨,只能部署在固定阵地或装甲巡洋舰上。到了一战开始前,克虏伯公司确保德军在大部分炮兵装备领先,只不过法国在重型远程平射炮(包括装在铁道炮架上的大口径舰炮)开发上占优,克虏伯公司遂集中精力制造出比法国炮破坏力更大的曲射臼炮,并在一战爆发后通过缴获的法国铁道炮进行“逆向研究”,迅速后来居上。1916年,德国第一门重型平射铁道炮开赴前线。
克虏伯神话之:“大贝尔莎”
不过真正在一战中给人留下“致命印象”的克虏伯巨炮,倒只有“大贝尔莎”曲射臼炮和超远射程的“巴黎大炮”。“大贝尔莎”的诞生要追溯到1904年。受当时日军动用280毫米臼炮轰击俄军旅顺口要塞的影响,德军总参谋部和帝国火炮审查委员会敦促克虏伯公司尽快设计出一种重型曲射火炮,以便摧毁敌对的协约国(尤其是法国)修筑在边境地带的加固工事,这类工事的外壁往往由3米镍钢板外加3米的混凝土构成,用普通火炮难以击穿。
基于生产装在轮式炮架上的重型火炮的经验,克虏伯公司研发出一门420毫米日炮,官方称为“M炮”(首字母代表“臼炮”之意),但操作它的炮兵们却根据其臃肿的形态称之为“大贝尔莎”,这个名字后来广为流传。该炮全套装备重达200余吨,搬运时必须将其分解,各由一台火车头拖运,运载过程中还必须由工兵铺设专用铁轨,才能把炮身运到炮座上,战时则需要200多名炮手伺候。“大贝尔莎”身管长7米,炮口直径420毫米,俯仰角度为0°-65°,射程12500米,所用炮弹长3.6米,每发炮弹用掉的发射药近200千克,其中破甲炮弹上装有延迟引信,能让炮弹穿透目标内部后爆炸。由于“大贝尔莎”发射时产生的巨大后坐力,因此必须预先浇筑几米厚的混凝土底座,发射完毕后再把它炸掉,仅安置炮位就需要6个小时。
“大贝尔莎”的名气源自于一战最初的战果。1914年8月13日,德军在攻击比利时列日要塞群的战斗中首次动用“大贝尔莎”,当时第24工兵营第4连操作4门“大贝尔莎”轰击弗雷伦要塞。这些炮的误差较大,不过大威力炮弹所装填的巨量炸药却阴差阳错地制造出一些“特殊效果”:比军碉堡间的交通壕被几米高的土块所掩埋,而士兵的射击口和胸墙也被堵了个严严实实,妨碍了他们的射击。“大贝尔莎”的首次登场亮相惊动了坚固要塞的信奉者——比利时和法国军方,而执行这次任务的德国工兵营从此被称作“要塞破坏营”,重型臼炮也得到德国军方的重视,因为面临阵地战压力的德国迫切需要打破协约国的绵长堡垒线的武器。于是,以“大贝尔莎”为代表的重型臼炮立即作为制式装备列装,操作训练也很快被贯彻到每个前线工兵单位。有趣的是,德军给它所下的定义是“设备”而非“武器”。据档案显示,一门名为“维森纳”的“大贝尔莎”臼炮因发射精确且战术灵活,仅在1914年10月就摧毁了法军10座要塞,而在1916年凡尔登战役中,外号叫“贝克尔”和“索尔夫”的420毫米臼炮也发挥出显著的攻坚作用。
克虏伯神话之:“巴黎大炮”
与“大贝尔莎”相比,“巴黎大炮”无疑更具传奇色彩。据克虏伯公司火炮设计总监弗里茨·罗森堡教授的日记记载,由于一战在1914年秋便进入令人窒息的堑壕战阶段,任何步兵进攻都会因对方密集枪炮火网变成自杀,于是德军总参谋部制定了一个异想天开的作战计划,即沿着法国一比利时边界建立基地,从那里用远程火炮袭击海峡对岸的英国,以牵制英国向欧洲大陆运兵,这要求火炮的射程至少在37千米以上,能够从法国的加莱打到英国的多佛尔。
该计划就交给克虏伯公司完成。作为领军人物的罗森堡教授通过对特制的355毫米舰炮发射低阻力弹的试验,发现当火炮的发射角度处于50°-55°,火炮的射程往往是最远的,这与几何学中“45°发射角达到最大射程”顿不一样,这是因为几何学中“45°最佳发射角”仅仅存在于“真空”这一理想状态,相反如果炮弹的弹道能延伸到空气稀薄的外大气层,空气阻力将大大减小,射程可以比大气层里的弹道更远。该成果极大激发了罗森堡的想像力,他主动向德军总参谋部提议设计一种射程超过100千米的巨炮,并通过在参谋部任职的朋友科尔·鲍尔,将这个想法汇报给德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将军。他的建议很快得到高层的批复,这就是“巴黎大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