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叙事学视野下典型人物报道改进出路
叙事学视野下典型人物报道改进出路
本论文为陕西社科项目“新时期陕西典型人物报道研究(K10l)”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跨文化传播时代中国新闻报道观念的合法性建构(09XJC860004)”的阶段研究成果。
典型人物报道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延安整风时期,至今已经走过近70年头。数十年来,典型人物报道逐渐形成一套叙事程式:典型=无私奉献+亏待父母妻儿+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工作+最后累倒、累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这样的叙事框架内,媒体推出的先进人物形象十分相似。随着社会环境、媒介环境、受众意识的改变以及大众文化的崛起,使得典型人物报道上述叙事方式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发展危机。怎么突破典型人物报道此般老套叙事范式,就成了摆在新闻界面前的一道应解与必解之题。
一、展示人物个性,突出时代特征
由于现在受众的自我意识提高,从众心理也逐渐消退。现在的受众不喜欢千篇一律的东西,而崇尚个性。若典型人物没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就不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因此,我们在选择典型进行报道的时候,就要挖掘和展示人物的个性,突出时代的人物特征,才能跳出“千人一面”的窠臼,才能打动读者。
首先,在语言、行动描写中突出人物个性。典型人物报道,要善于使自己笔下的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具有特色,充满鲜明的个性,展示其独特的内心世界。要通过具体事件、场景,让人物自己活动、表演,来展示人物鲜明的个性;从别人眼中、心中来烘托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如在2010年9月20日新京报的《“好人”郭明义》一文中就不乏这样的个性化描写:在郭明义看来,做好事让他快乐,让他不空虚,不疲倦。郭明义被问烦了。有一个问题,天天有人问:“你为什么坚持做好事这么多年?”他说,做好事挺快乐的。“怎么个快乐法?”吃得香,睡得着。“然后呢?”“还有啥然后,这还不够。”“难道你不追求其他的快乐?”他瞪着眼想了半天,“还有啥其他快乐,你告诉我”。
其次,在生动的细节描写中突出典型人物个性。生动精彩的细节描写最能传神地表现人物的个性。它从细微处着墨,表现人物最本质的性格特点。还如《“好人”郭明义》中的细节描写:他捐东西也上瘾。自行车捐了3辆,电视机捐了3个。后来鞍山团市委送了他一台电视机,告诉他这是固定资产,不能捐,“捐了犯法”。这台电视机才一直呆在他的家里。
再次,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典型人物个性特征。对比描写是写出典型人物个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因为真善美与假丑恶,只有在对比中才最容易显示出来。如2010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第二版《草原的好“曼巴”――记甘肃省玛曲县医生王万青》一文中就多次运用对比的人物描写手法:当年跟王万青同来甘南的4名同学,后来都陆续回了上海。留下来的,只有他一个。王万青有好几次机会可以回到老家上海,他都放弃了。“其实我一直想念上海!前些年还觉得没回去有些遗憾,如今想通了,草原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留在这里,还可以发挥余热,为藏族群众治病送药,直到心脏停止跳动。”王万青平静地说。
最后,紧跟时代精神。每一个时代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都有其浓重的时代痕迹,承载和记录着这个时代社会公众整体的道德趋向和价值定位,更彰显和诠释着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成为后来者瞩目和效仿的精神标杆。因而,要使典型人物易于理解,就必须赋予典型人物以时代风貌。
二、尽量使叙事视角多元化
参照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的三分法,新闻报道的叙事角度可分为如下三类: (1)全知视角,特点是叙述者并无固定视角,像一个全知全能者,洞察一切。(2)限知视角,采用一个人物的角度表现事件,作品叙述要受到叙述者视域的限制,即叙述者所知等于作品中人物所知。(3)客观叙事,叙述者像摄像机一样只客观记录事情的表象,排除一切人物思想感情的传达。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较多采用这种像全知全能的全知视角。从广度来看,全知视角具有拓宽时空跨度的功能,叙述者或纵横天下,或俯仰古今;从深度来看,全知视角具有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直接加入叙述者主观看法和主观情绪的功能。但是全知视角的缺陷在于有比较强的虚拟感和主观性。
早在1953年,新华社曾以战地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为例,对新闻写作能不能“合理想象”进行了一场社内大讨论。但多年来虚构的心理活动的叙述在新闻作品中仍屡见不鲜。如1984年参加全国好新闻评奖的通讯《九米拼搏》,报道大客车司机毛计三为救乘客而牺牲,其中一段写道:当特别快车从土坡和茂林背后风驰电掣般窜出来时,他惊呆了……他绝没有想到,开车10年,铁轨不知越过万千次的他,竟会面对面与一列车遭遇……焦灼、紧张、懊丧似无数钢针刺着他的心……????这一段心理叙述显然是失实的,因为记者所描写的人物已经牺牲了,他在汽车与火车相撞前的心理活动别人是不可能知道的。在全知视角的报道中,这样的心理描述越界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