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姚鼐的语言艺术
[摘要]姚鼐散文的语言艺术成就和特色表现在寓丰富于简洁、寓深意于言外、寓工妙于自然、寓浓郁于平淡、寓神气于音节等五个方面。姚鼐之所以能创造出上述语言艺术成就和特色,在于其能自觉地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把握文学的特性,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能熟练地掌握和发挥汉字和汉语言的特长,注重对现实的“亲览”等。
[关键词]桐城文派;姚鼐;散文;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1)06-0069-07
为什么姚鼐的文章会被前人推崇为“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为什么连指责桐城派“舍事实而就空文”的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也盛赞“姬传之丰韵,……则又近今之绝作也”?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却不能不归功于姚鼐认识到:“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从而在语言艺术上取得卓越成就。语言艺术不难于简洁,而难于寓丰富于简洁;不难于有深意,而难于寓深意于言外;不难于工妙,而难于寓工妙于自然;不难于浓郁,而难于寓浓郁于平淡;不难于有节奏,而难于寓神气于音节。姚鼐散文语言艺术的卓越,就在于它对这些难点有重大突破,从而创造了新的鲜明特色。请看笔者下面的举例论述。
一、寓丰富于简洁
由于世之不善于文者,或义失之赘,或辞失之芜,于是尚简洁之说兴盛。早在晋代陆机《文赋》即指出:“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唐宋倡导古文运动的大师皆崇尚简洁,如柳宗元称赞“谷梁子、太史公甚峻洁”,欧阳修推崇文章“简而有法”。桐城文派更以提倡简洁著称。姚鼐说:“大抵简峻之气,昌黎为最,更当于此著力。”又说:“作文须见古人简质、惜墨如金处。”嘲他在删削了陈硕士的文稿之后说:“陈无己以曾子固删其文,得古文法,不知鼐差可比子固乎?花木之英,杂于芜草秽叶中,则其光不耀,夫文亦犹是耳。”
不但中国作家注重行文的简洁,外国作家也强调:“精确与简洁,这是散文的首要美质。”(普希金语)
仅仅是删繁就简,不难,难的是不只要简洁,还要精确、形象、传神,有丰富而深长的意味,做到寓手富于简洁。那么姚鼐的作品究竟是怎样做到寓丰富于简洁的呢?
首先,用字极其精确、形象、传神,内涵丰富,意味深长。
例如他写沈锦在任顺天府南路同知期间,因蠡县“潴龙河涨,欲决堤矣,君尽力护之,身立风雨,堤竞以固。以艰去,蠡民泣送者塞路。”这个“塞”字,不只形象地刻画出“泣送者”的人数众多,而且蕴含蠡县人民对沈锦尽力护堤的那种衷心感激,听说他“以艰去”,即因亲人丧事辞官而去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如果把它改成“蠡民泣送者甚多”,那就既不及“塞路”二字形象如绘,令人如亲历其境,感同身受,又显得过于直白,毫无耐人寻味的魅力。
姚鼐的寓丰富于简洁,绝不只表现在个别字句的选用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通篇文章的整体构思、选材和描写上。在清代桐城文派出现之前,人们往往把简与繁对立起来,如清代著名学者顾亭林说:“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文亡矣。”而姚鼐的寓丰富于简洁,则避免了简与繁的矛盾。因为姚鼐认为:“理得而情当,千万言不可废,犹之其寡矣。”他不是以字数的多少、描写的详略为繁简的标志,而是遵从其桐城文派祖师刘大榭的教诲:“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
为此,我们不妨举其《游双溪记》的全文为例: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已,余邀左世琅一青、张
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
孚,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
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
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日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灯,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早匿于岩雯,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双溪,在安徽省桐城县西北的龙眠山麓。此文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辞官归里之后,游览清初大学士张英晚年退居和死后墓葬之地--双溪而作。篇幅简短,而内涵丰瞻,情韵悠长,堪称“简为文章尽境”的代表作之一。它融写景、吊古与抒发自己的感触于一体,写景如“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变万状”。以松密如堤,称之谓“松堤”,以岩石上布满碧绿的青苔,称之谓“碧岩”。多么简洁而新鲜!细雨如烟,在风中时合时散。簇拥密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