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大师的智慧照亮未来
季羡林
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临清市,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5年至1946年期间,留学德国。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著名的东方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致力于梵语等“绝学”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研究
任继愈
1916年4月15日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42年起任教北京大学,主编四卷本《中国哲学史》堪称中国哲学教科书之经典
筹建新中国第一所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1987年至2005年,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主持编写了《中华大藏经》、《佛教大辞典》等
7月11日,一个哀恸的早晨。
4时30分,北京医院,93岁的任继愈先生静静地合上了双眼;4个半小时后,在301医院,98岁的季羡林先生驾鹤西去。
“风雨百年,铸造的是品格;大浪淘沙,沉淀的是真金。”两天来,在国家图书馆报告厅,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两位先师的灵前,浩瀚的花海、无言的泪水倾诉着人们的追思。在网上、在手机短信里,国人以自发的形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悼。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半个多世纪前,臧克家曾以诗歌道破生命的真谛。今天,两位大儒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襟怀与器识,再次印证了生命的力量和价值。
学问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征程中,偶或相遇,偶或偕行,在不同的轨道上,他们奋力“向前走,向前走”
2005年4月14日,经本人再三请求,任继愈先生终于从担任了18年的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上退下来,那天,正是他89岁生日的前一天。
“仿佛一转瞬间,我竟活过了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年,又进入了耄耋的境界,要向期颐进军了。”8年前,季羡林在《九十述怀》中感慨:“我现在一方面眷恋人生,一方面又觉得我活得太久了,活得太累了,我也真想休息一下了。但是,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我就像鲁迅笔下的那一位过客那样,我的任务就是向前走,向前走。”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征程中,偶或相遇,偶或偕行,在不同的轨道上,他们奋力“向前走,向前走”。
“我身体很好,能吃饭,能工作,精神好,还能给国家做事。”季羡林乐呵呵地说。任继愈年轻时喜欢运动,晚年依然身体健朗、精神矍铄。然而,岁月不饶人,2005年,因长年俯首书海,任继愈患了严重的眼疾。几乎是同时,季羡林安装了心脏起搏器;2006年,又做了左腿骨髓炎手术。
但这都没有让他们“向前走”的速度有丝毫减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种以使命和责任为发端、以严谨求实为阶梯的学术追求,决定了两位大师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品格和风格。在喧嚷浮嚣的世风中,两位年过九旬的大师愈加散发出陈酿的芬芳和人格的魅力。
“以理想滋润生命,以生命护持理想”。作为哲学大师熊十力的弟子,任继愈坚信,学问的生命与理想来自浩浩汤汤的文化传统,“从熊先生和许多良师益友的身上,我懂得了应当走的路和如何去走。”
“沙滩银闸忆旧游,挥斥古今负壮猷,履霜坚冰人未老,天风海浪自悠悠。”这首诗是任继愈与大学同窗胡绳共怀昔日往事的唱和之作,磅礴之气跃然纸上。几十年来,他始终如一地为少年时所负“壮猷”孜孜,不懈努力。
“我现在目标是要活到150岁。因为中国国富了,民也强了,经济、科技都发达了,‘神五’、‘神六’也上天了,我要再多活几十年,活到150岁!”季羡林乐观地说。
九旬以后,任继愈的眼疾愈发严重,医生嘱咐他为了保持目力,夜间不能看书和写字,但是他仍然将每天的时间花在读书和写作上,“现在正是政通人和的好时光,应该多做些事情,以此弥补在十年动乱失去的光阴。”他说。为此,他幽默地将自己的书房由“潜斋”改称“眼科病房”。
正是因着这种勤奋,十年浩劫中被发落到学生宿舍看大门的间隙里,季羡林翻译出了闻名世界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9万余椎心泣血的诗行,写下中国文化史浓重的一笔,树起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丰碑。正是因着这种勤奋,1983年,70多岁的季羡林从一本《弥勒会见记》残卷开始,以10年时间一个人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吐火罗文研究,以中、英文写成专著,并把世界吐火罗文的研究提高了一个台阶。
20世纪90年代,80多岁的季羡林的婶母、女儿、夫人、女婿相继离开了他。他变得更加沉默,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中国蔗糖史》的研究和写作上。这是寂寞的10年,“在80岁到90岁这个10年内#8943;#8943;颇有一些情节值得回忆,值得玩味。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我每天跑一趟大图书馆,风雨无阻,寒暑无碍。燕园风光旖旎,四时景物不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