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通渭现象”成因探究——兼谈书画之乡的创建.pdf

“通渭现象”成因探究——兼谈书画之乡的创建.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l5卷第3期(2010) 寸寺高平|彳罡 “通渭现象”成因探究 — — 兼谈书画之乡的创建 张怀德 安庆吉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数学系,甘肃定西 743000) 摘 要: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的全国扶贫县通渭,何以能够登上文化部首次命名的 “中国书画艺术之 乡”榜 首:贫瘠的自然环境促成了多彩的艺术走向,厚重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坚实的书画基础,办班培训和政府推介使 书画艺术得以普及和提高。 关键词:通渭;书画艺术;环境;文化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10)03—082—04 通渭地处大西北,现有人 口46.5万,其中农业人 朝廷的石峰堡事件就发生在这里。民国时期,更是风 口44万。近 10多年来,以 翰“墨飘香之地”在全国出 云多变,军阀混战,人民所受之苦,罄竹难书。在漫长 名。 人“人爱书画,个个练书画,家家挂书画”,蔚为 的封建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渭人民饱受战乱 壮观的全民崇尚书画之风和 日益兴隆的书画交流集 之苦。连年累月的征伐加上军屯、流放等形式的大量 散活动,引得藏家商贾云集,书画名家荟萃,王蒙、贾 移民,使得当地人 口流动快、居民变动大。在动荡地 平凹、汪国真等文化名流到此游历采风。 “通渭现 区,只有那些长住民因根基深厚而拥有相对稳定的教 象”,成为国内文艺界探究的热门话题 :是什么原因 育机会,可以维系中原耕读持家、修身齐家的汉族正 促使国扶贫困县,成为文化部首次命名的 “中国书画 统文化。家藏字画、雅好丹青是一种在相对稳定的环 艺术之乡”? 境下的长住民才有能力进行的 “闲情”,成为一种修 一 、 贫瘠的自然环境促成了多彩的艺术走向 养、身份甚至社会地位的符号象征。留军、屯田和移民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某 开发又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大融合,逐步形成 个地域文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自然条件优越到 不“ 了兼容并蓄、雅俗纷呈、光彩斑斓的地域文化氛围。 劳而获”的地步,不利于文化的创造 ,自然条件太恶劣 2.穷则思变,适者生存 也不利于文化的创造。西方有学者提出自然的“挑战” 土地贫瘠 ,干旱少雨,农难养人,农不致富;资源 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 匮乏,技术落后,工难养人,工不致富;山大沟深,道路 创造的先决条件。 崎岖,商难养人,商不致富。贫瘠多灾的恶劣环境,造 1.土地贫瘠,灾害频繁 就了通渭人民坚毅勤奋的品质,灵巧的双手和崇尚艺 通渭境内山梁起伏、沟壑纵横,降水量稀少且分 术的美好情操,也需要艺术排遣苦闷、寄托情怀,促成 布不均,自然灾害频繁,“2O世纪50年代以前,特点 了多采的艺术走向。为了生存,早期的通渭人 “赤脚子 有三 :多灾之地、多难之民、封闭之乡”旧县志曾概括 踏着风雨跑光阴,光肩膀担着 日月闯天下”,促使民间 为 “光村赤地”。通渭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 114年)置 艺术通过一家一户、一样一品的特色,从编织背篓、竹 平襄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县境处在秦 篮、笸箩、草席的篾儿匠到草辫等编织工艺品艺术家; 国边陲,战事频繁。两汉之际,王莽乱朝,隗嚣割据,滇 从毡匠的纺线、擀毡到手工地毯、挂毯艺术品出口;从 零起义,朝廷为讨伐而连年征战。唐宋以来,民族矛盾 打

文档评论(0)

lizhencai09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00124015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