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株连罪盛行原因研究
中国古代株连罪盛行原因研究[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有文字可考的就有数千年。株连之罪在历史上由来已久,且在刑罚制度中占有重要一席,可谓盛行不衰。本文谨从宗法制度、防止复仇和封建等级观念三个方面对株连之罪的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株连之罪;宗法制度;复仇观念;封建等级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49-02
“株连”是中国古代因一人犯罪而诛灭其亲族的刑罚制度,又称门诛、屋诛、门房之诛等,乃是野蛮风俗的遗物。株连的罪及范围有“诛三族”、“株七族”、“诛九族”,甚而至于曾有过“诛十族”。具体来讲,三族,即父、子、孙;七族,有二说:一指上至曾祖,下至曾孙;二指父之族、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子之子、母之族、从子、妻父母。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至于十族,即在九族的范围上增加朋友与门生。
株连罪在中国古代可谓盛行不衰。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为如下三个:其一,宗法制度的影响;其二,防止复仇;其三,明分尊卑等级。
一、宗法制度的影响
“任何一个文化现象的产生,都与其所在社会息息相关”,宗法制度也不例外。
宗法制度是以家族为中心、以父权家长制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族权和政权的社会政治制度。
我国地处东半球,背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且古代中国的文明中心――中原地区背依我国的中央山脉:天山一昆仑山一秦岭,只有这一条最长最雄伟的大山系才能造就中国最大的两条大河:黄河和长江,它们在中原大地两边流淌,在中原大地前面的大海汇合,沿岸泥沙沉积,土壤肥沃;从气候来看,我国主要为东南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宜农耕;另外,中国主要处于中低纬度地区,阳光充足。因而,中国古代的农业尤为发达,而农业的发达必然要求人们因血缘关系形成定居的生活方式。如此一来,在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超越了时代,贯穿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被以后历朝历代所接受和完善,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牢固的统治基础,也就必然对刑罚产生重要影响,即株连之罪。
株连之罪正式入法是在秦国,据《史记》记载:“秦文公二十年,法初有三族罪”。但是,实际上株连罪的起源更早,据《尚书》记载:“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沉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
中国古代文化极其重视纵向的延续,宗法制度实行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因而,中国古代的人们上至豪门望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不重视“传宗接代”,以使后继有人,世世代代香火不绝。“无后”被视为是对父母乃至整个家族的悖逆,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统治者注意到,被统治者越重视的东西就越能够成为迫使其“安分守己”的威吓条件,也才能更好地满足统治者对于违反统治秩序的人“杀之而后快”的变态心理,同时又还能够对其他社会成员起到“杀鸡以吓猴”的威慑作用,何乐而不为?
由此,株连之罪便成为了统治者的需求,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长盛不衰。
二、防止复仇
中国古代复仇观念至深至强,据《礼记》载:“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可见复仇观念在中国历史十分悠久,尤其是“杀人者死”的观念更是坚定不移的为人们所秉持。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者“罪人以族”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因而本文对此将作重点论述。
大致说来,中国古代刑罚,从开始创立之初,就一直坚定不移的遵循着“杀人者死”的原则。在人类社会早起,各原始民族对待杀伤等侵害的共同应对之法是同态复仇,即“以血还血”,而“杀人者死”的直接渊源也正在于此。
按《周礼》:“凡杀人者,踣诸市,肆之三日。”“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之。”可见,杀人不但是须处死刑的,而且行刑方式还会随着所杀之人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不同。
在秦、魏两国,杀人者不仅“罪及其身”,还要依连坐之条株连其家属。“秦、魏二国,深文峻法相近。正律略曰:杀人者诛,籍其家,及其妻氏,杀二人及其母氏”。
据记载,汉高祖刘邦入关时曾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这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简约的法律,在当时深得人心。然而,如此简约、基础的法律仍旧将“杀人者死”放在了第一位,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拥护,足见“人命至重”、“杀人者死”在当时人心中不可动摇的刑罚地位。
《北魏律》尤重谋杀人,但伤即为死罪,从而加功者也是死罪。据贼律:“谋杀人而发觉者流,从者五岁刑;已伤及杀而还苏者死,从者流;已杀者斩,从而加功者死,不加者流。”。
唐高祖李渊在起兵之初,也曾约法十二条,即:“惟制杀人、劫盗、背军、叛逆者死,余并蠲除之”,“杀人者死”同样居其首。后来颁行的《唐律》在贼盗律及斗讼律之中,分别规定了对各种杀人情形的处罚,“杀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