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宋金银钱摭微
宋代典章文物多有可观,钱币文化亦堪称高峰。两宋金银钱的发展演变脉络是比较清晰的:北宋多为年号钱,形制、钱文与流通铜钱相近;南宋年号钱并非主流,而以寿庆宫钱和吉语钱为其特色。具体讲来,北宋初年宋元、太平皆有与铜钱同版之银钱,淳化元宝金钱面版亦与铜钱无异。孙仲汇先生曾见过一枚绍圣通宝旋读小平银钱,此乃金银钱文字形制与铜钱趋异之分野,惜未留拓。徽宗时金银钱品种甚多,圣宋、崇宁、大观、政和、宣和皆见有小平银钱,版式繁多,精粗不一,政和、宣和且有小金银钱极精。靖康通宝银钱是北宋最后一种银钱,制作并不考究。北宋又铸有大银钱,如罗伯昭先生旧藏之折三型政和通宝篆书银钱即是。南宋建炎未见金银钱,年号最早者为绍兴。南宋金银宫钱文字秀丽,制作精好。
1.淳化佛像金钱
1988年五台山出土金钱近二千枚。关于其性质的认定,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皇室供养钱,然而对于钱背造像的解说则多有纷纭。穿右坐佛有认系观音者,穿左立像则有善财童子及韦驮等说。五台山自东汉建大孚灵鹫寺起即为文殊菩萨道场,故观音及善财童子之说实不可取。韦驮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二天,中国寺院中常置于天王大殿弥勒像后,面对释迦牟尼佛像,形象为披甲胄持金钢杵,穿左立像与此显然有异。此钱(图1)若专为五台礼佛所铸,则坐佛当为文殊师利,穿右立者若为其侍者,则无论取“五使者”或“八大童子”何说,均难以确指其身份。若非专为五台所铸,则坐佛为谁亦不必确指了。
其实立像更有可能是供养人。双掌合十而立原是供养人的典型形象,在许多佛教题材的壁画、雕塑中都有出现,供养人将自己的形象程度不等地仙佛化,在佛、道两教的寺观造像中是相当常见的。如敦煌220窟五代壁画“新样文殊”中,为文殊牵狮子的于阗国王双足即立于莲台之上。立像略左侧身朝向坐佛方位,亦是供养人的典型姿态。宋代皇室释道并重,大略亦无非笼络利用之。宋太祖初登基,僧人赞宁面谀之为“见在佛”,太祖居之不却;历朝后妃,每有尊号日某某菩萨云云。所以,将立像诠释为供养人,合乎此钱???性质,也合乎当时习俗及赵宋皇室的作风。
那么这位供养人肯定是宋太宗吗?未必。以所见若干金钱来看,供养人的女性特征相当明显。如图1中,立像头饰较复杂,有类似步摇之物,右颊旁有一片状突起,是妇女鬓发的常见表现手法。右肩上有一带状物蜿蜒飘动,延至肘下垂贴于身侧,左肘以下亦有同样带状物,这是极为典型的帔帛。帔帛是宋以前妇女的常用服饰,作用大抵类似于围巾,宋初以后已基本退出实用,然而在仕女造像中,一直到明清仍是常用的经典服式,其造型在唐代较短,五代时加长成为一条飘带萦绕于肩臂之上而两端垂于身侧。同时期男性服饰中,是没有类似物品的。持“韦驮”说者将帔帛在右肘之上的部分认作如意,形象虽差相仿佛,但未明了其并非为手所持而且与身体两侧下垂的带状物是一整体,随文发表的一枚背镌“四”金钱之彩图上这个特征不十分明显,而面部、发型的女性特点则较图1更为显著。供养人如为女性,则很可能为太祖、太宗之母昭宪杜太后。太宗之即帝位,无论“金匮之盟”真实与否,杜太后“能立长君,社稷之福”的遗命在舆论上均关系重大,太宗表示追念母恩,以金钱供佛于五台为母积功德祈冥福固其宜矣。太宗的三位皇后虽亦不无可能,然而终究远不如归之于杜太后合理。此说当否,有待继续验证。
2.太平通宝
太平通宝金银钱多种,除一种与铜质小平行用钱同版者之外,皆非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而是较晚所铸,既因袭年号以表追慕,复取其吉语之文义。唯其皆称通宝而未见元宝,在钱文的千变万化之中,略显出人意表。
文字在隶楷之间、背穿上大弧月银钱(图2),通宝二字接近政、宣,书体混用的风格亦为徽宗朝所特有,归之于徽宗时所铸较为合理。又有面文几乎同版、钱径较小之素背金钱,彭信威先生旧藏有之,近年杭州藏家赵君亦得一佳品(图3)。
世称“瘦金体”之金银钱,罗伯昭先生旧藏有之,今人多以为南宋铸,然而以形制、书法而论,亦可能属徽宗时物。
张纲伯先生旧藏之一种楷书金钱,或为北宋末至南宋初所铸。另有一种书法稍异、背郭较肥之金钱,形制风格与南宋小金钱接近,当亦南宋铸。
1996年四川广安双河镇安丙墓出土之楷书小字银钱,书体略含隶法,应为南宋所铸。
又有另一种楷书银钱(图4),径略大,狭穿,文字秀劲,制作亦精,尤奇者背穿上有祥云甚似唐乾元,为宋代金银钱中仅见。杭州泉家所藏并经研究认系南宋前期之物。
“聚珍体”银钱,初见于湖南衡阳石鼓山出土,始系之于李婆备,乃按图索骥之附会。郑家相先生定为南宋,史树青先生则考为元末徐寿辉迁都汉阳时所铸。此钱有小平、折二两种,形制确不类多数南宋银钱,相对粗率一些,含银量亦较低,其归属未可遽下定论。
太平通宝钱文在宋及其后元明清各代亦常见于金钱冥钱,打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