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数起源的中外比较与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负数起源的中外比较与研究   摘 要 本文介绍了负数在中、西方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中各自的特点,指明了中、西方在负数定义上时间跨度大,定义的方式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异,进而分析了造成时间跨度大、定义方式差异的原因。接着介绍了中外负号记法的演变,“?”符号含义:负号、减号、相反数,深刻反映了数学运算的对立统一,是人类智慧的高度结晶,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为日后运算式的简洁表达和变形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负数 起源 矛盾 运算法则 负负得正   中图分类号:O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3.01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Negative Numbers   XU Xingguo   (Normal School of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Yangzhou, Jiangsu 22560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egative number i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est and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pointed out in the west, in the time span of negative definition, method of defining the way there is big difference, and then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time span, the definition of style differences. Then it introduces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sign notation, - symbol meaning: minus, minus, opposite number reflects the unity of opposites, mathematics,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wisdom, is a great invention,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cise express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day after deformation.   Keywords negative number; origin; contradiction; operation rule; two negatives make a positive   ?氖?学史中数系的发展历程来看,人们比较关注的是自然数,无理数等数集的产生过程。其中负数并没有作为一类特殊的数集单独去研究。然而从负数的产生,到负数运算律的成熟,再到负数被大众接受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仅如此,在负数的产生时间,产生方式上,东、西方的认识差异也很大。   1 负数在中国的起源   在中国,负数起源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李悝的《法经》:“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计算最后出现了“不足数”,为负数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原始的雏形。   到了汉代,从居延出土的汉简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例子:“万岁侯长充,受管钱它课负四,勿自言堂煌者第一得七,相除它得三。”这里同时出现“负”和“得”意义正好相反的两个动词,得七与负四相比较,结果得三。这个例子为负数的形成做好了更加充足的准备。   以上记载都不是出自于专业的数学典籍,更加详实、专业的记载来自于《九章算术》:今有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四秉,实皆不满斗。上取中,中取下,下取上各一秉而实满斗。问:上、中、下禾实一秉各几何?   答曰:上禾一秉实二十五分斗之九,中禾一秉是二十五分斗之七,下禾一秉实二十五斗分之四。   术曰:如方程。各置所需。以正负术入之。   上面是《九章算术》的原文记载,翻译成我们现在的白话文:现有上等稻2捆,中等稻3捆,下等稻4捆。各自出谷都不足1斗。如果三种稻分别依次借取中等稻、下等稻、上等稻各一捆,那么出谷都恰好1斗,问三种稻每捆出谷各有多少?   答:上等稻每捆出谷斗,中等稻每捆出谷斗,下等稻每捆出谷斗。   解法:按方程法则求解:分别列出所借取之数,再按正负法则运算。   分析作者解方程的具体步骤,抓住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