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楼底村1号窟与王母宫石窟稍细密并行线衣纹考察
[提要]北朝陇东地区的楼底村1号窟与王母宫石窟中的稍细密并行线装饰性衣纹,在关中地区及其以东的古典艺术中可找到其源头。这种衣纹在北朝多与道教造像艺术的关系较为密切,同时推测,围绕王母宫石窟,北魏曾发生佛道之争,王母宫石窟的开窟功德供养人为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皇家贵戚冯熙。
[关键词]衣纹;道教;佛道之争;沙门聚众反;冯熙
[中图分类号]K87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039-04
陇东地区北石窟群北缘的楼底村1号窟,是一座较为特殊的佛教石窟,与相邻的其他诸佛教石窟均不相同。它的洞窟形制为平面方形、平顶的中心柱窟。中心柱下层四角,上层八角。
在陇东石窟中,与此洞窟形制较为相同、具体内容又相似的佛教石窟,只有泾川县王母宫石窟(开凿于回中山,或称宫山)。而泾川县王母宫石窟的因素,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中的第6、9、10窟的因素较接近,尤其更接近于云冈第6窟。云冈第6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王母宫石窟开凿于北魏5世纪末到6世纪初。而楼底村1号窟比王母宫石窟规模小,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因此它的开凿时代当在王母宫石窟建成以后,大约在北魏景明年间至北魏永平二年(500~509)。
这就是说,楼底村1号窟是古代工匠们依照王母宫石窟,又融入新的时代因素开凿的一个小型石窟。
据笔者观察,两个窟中具体的相似之处是,在某些龛楣上的小雕像上,均出现了较为严整细密、平面化的装饰性并行线衣纹,构成了两者更紧密的特殊姊妹关系。这种衣纹的特点是线条并行,且贯通到不得不止的位置,线条的间距可密也可宽,是较匀称并行的装饰线,一般显得稍细密。两个窟中,这种衣纹主要具体表现在中心柱龛楣上的供养菩萨的服饰上,这种服饰在其他石窟中也很罕见。
一、稍细密并行线衣纹与关中及其以东地区古典风格石刻造像关系较为密切
王母宫石窟的开凿主要参照了云冈石窟,但云冈石窟中并没有发现此种稍细密并行线衣纹。虽然云冈石窟中的早期造像袈裟上有西域式密线衣纹,但大多线与线距离稍宽,有的衣纹线条虽较密集,但间距富于变化、流汇而又有所起伏。这说明陇东石窟的开创阶段(主要是王母宫石窟的开凿),除了有来自云冈石窟的文化影响外,还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
因陇东地区地接关中长安文化区,自古以来是连接关中“长安周边地区”和西北河西走廊地区或者更西的古昆仑山地区之间的重要通道,所以才有(传说居住于昆仑山的)西王母与回中山相互关系的道教传说。所以,王母宫石窟与楼底村1号窟中的稍细密并行线衣纹的艺术手法,甚至陇东很多地方北朝石刻造像上也出现的此种稍细密并行线衣纹的艺术手法,有可能来自于西北文化中心――关中“长安周边地区”(主要在今陕西境内)及其以东地区固有的石刻造像艺术传统。
在关中和陇东地区,其北朝石刻造像中确实存在稍细密并行线衣纹,略举例如下:
(一)长安周边及其以东地区北朝石刻造像
1.魏文朗造像碑。耀县药王山博物馆藏,北魏始光元年(424),思维菩萨和佛、道并坐像在造型上均体现出并行细密的特点。
2.释迦牟尼造像碑。碑林博物馆藏,太和二十年(496)造,其上的佛、菩萨像也有类似的稍细密并行线。
3.坐佛造像碑。碑林博物馆藏,景明二年(501)造,造像上有稍细密并行排列线条的艺术形式,如在半偏袒袈裟佛下摆下方左右三角区处,在化生力士和双狮子身上,在龛楣上方的小佛和其他左右小佛身上都有此类并行线衣纹。
4.刘宝生交脚佛造像碑。碑林博物馆藏,景明年间(500~503)造,此造像碑与碑林博物馆藏景明三年刘宝生无量寿佛像的雕刻手法相同,可能出自同一工匠之手。其衣纹有较均匀的并行线条,甚至较少转折,而代之以一组线条与另一组线条相互交叉、阻断或叠压的关系。
5.弥勒菩萨造像。碑林博物馆藏,北魏时期造,其龛楣伎乐、上方的佛传人物、下面的狮子均是有稍细密并行线造像。
6.石雕立道像。现藏日本,北魏永平二年(509)造,主尊、胁侍、飞天造像均有典型的稍细密并行线衣纹,传原出于西安一带。
7.雷花头造石佛坐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北魏永平三年(510)造,佛、胁侍、狮子身上均大量出现稍细密并行线的纹饰,传原出于陕西东部。
8.道教三尊石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北魏延昌四年(515)造,衣纹等多处为稍细密并行线,估计原作于长安及其以东附近地区。
9.邑子六十人佛、道造像碑。碑林博物馆藏,北魏熙平二年(517)造,其道尊像和胁侍像及供养像衣服上均有稍细密并行线。
10.石造佛像碑。南京博物馆藏,北魏神龟元年(518)造,佛、胁侍、供养人所着服饰不同程度地存在稍细密并行线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行测秒杀技巧.docx VIP
- 9706.1有源医疗器械检测用-GB_T 42062-2022风险管理报告.docx VIP
- 2025年河北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FIDIC-咨询协议通用条款-2006第四版-中文翻译.pdf VIP
-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4年修订).pdf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pdf VIP
- 横河(Yokogawa)uR10000、uR20000通信接口使用说明书(中文).pdf
- 2024版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册全册各单元重点知识点清单(默写).pdf VIP
- 幼儿园食育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价值与路径研究.docx VIP
- BAKERHUGHS旋转导向简介教学.ppt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