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考语文古典诗歌之主题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高考语文古典诗歌之主题解读

浅议古典诗歌之主题解读 高考语文试卷中古典诗歌鉴赏题的题型为简答题,分值为8分。综观最近几次考试(包括芜湖市期末评价、安徽六校联考、皖南八校联考、江南十校联考等),学生普遍得分都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语言表达不准确、不流畅之外,对诗歌主题把握的欠缺是主要因素。下面我就结合这几次的诗歌鉴赏,浅谈把握诗歌主题的方法。在此,愿与语文界同仁互相交流,以促共进。 审清题目。 题目好比诗歌的眼睛,常有“题好文一半”的说法,它可以给我们鉴赏诗歌提供许多有效的信息,它是我们把握诗歌主题的“第一突破口”。如芜湖期末评价试卷中的诗歌题目“闺怨”,只要是对古典诗歌题材较为熟悉的,就可推知诗歌主题闺中女主人公对出外未归的丈夫的思念。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的诗歌是曾巩的《咏柳》,从题目就可知这是一首咏物诗,这可以联系同题目的诗歌展开联想如贺知章的《咏柳》,诗人巧妙地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使读者仿佛呼吸到了春天的气息。又如我们学过的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诗人以柳自喻,且喻他人,抒发自己的也是人生的悲秋之叹年华易逝,青春不能永驻。那么,这首诗仅是歌咏春天,赞美柳树还是托物言“志”(“情”)呢?“情”)呢? 审察作者和注释。 要了解一篇作品,必须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处世原则。每个时期的作品都深深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应学会知人论世。如上面提到的曾巩,题目中虽未作注释,但我们曾巩乃唐宋八大家之,是宋代人。一“宋诗重理”,所以诗人很可能将状物和哲理融合在一起。又如安徽六校联考中李唐的《题画》诗,注释中已注明作者是宋代画家,他初到杭州时,靠卖画糊口,但当时之人多崇尚艳丽的花鸟画,无人赏识他的画。宋代人多崇尚奢靡的生活,所诗中“燕脂”画的“牡丹”就成了荣华富贵的象征,而诗人对自己的不从流俗,不被理解、赏识的愤慨之情就不难理解了。最近江南十校联考中的诗歌《夜半闻横管》(宋·程俱),注释中说明程俱在南宋小朝廷为官,正直敢言,颇著气节,且诗中提到因想到中原洛阳的金谷园而思绪万千。南宋小朝廷是一个只求苟安的朝廷,不图收复中原,所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正直、颇具气节的诗人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沉痛的家园之思,无限惆怅、孤寂之情就很容易揣摩出来了。 审读诗歌内容 诗歌内容的解读是理解、鉴赏诗歌的最重要环节。关键是“怎么读”才能更准确、快速地把握诗歌主题。下面就此略作归纳: 1、看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用自己的主感情去观照外界客观事物,表现出来的具体生动的、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例如《题画》诗“云里烟村雨里滩”中的“云烟、村庄、雨帘、河滩”就形成了一幅烟雨濛濛的画面,具有朦胧、淡雅之美,和浓墨重彩画出的牡丹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了对诗歌意象的正确解读,诗中三、四的议论“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就不难把握了又如《夜半闻横管》中的意象:秋风、浮云、寒水、疏林、枯草、高楼、月,创造了一个凄冷、孤寂的意境,在此意境中闻笛,想到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故土,感慨万千,产生无限惆怅之情的诗人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 看关键语言。故事中的关键语言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如曾巩《咏柳》一诗“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诗中的“狂”不是“狂放不羁”之狂,而是凭借(“倚”)别人的势力(“东风”)就“猖狂”之狂。另外,结合“蒙日月”、“不知”、“清霜”,“柳”作为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形象就不难概括出来了。《夜半闻横管》“曲终时引断肠声”中的“断肠”二字便是诗眼,就从中品出诗人的万古愁情。 看技法。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闺怨》“江南二月试罗衣,春尽燕山雪尚飞”,扣住前两句的“江南”和“燕山”两地,就能明了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写了江南春意盎然和“燕山飞雪”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表达出了思妇对丈夫的牵挂、思念。 看体裁。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例如《闺怨》。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最近考的这几首往往是将景、状物和抒情融于一体。 另外,在解读诗歌时要注意对诗歌的完整阅读,切勿断章取义。如《闺怨》三四“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有些学生就仅看第四句,读出了思妇对丈夫的直接埋怨,没有品读出诗中女主人公“怨子归鸟没有飞到燕山,没有让丈夫意识到春天来了,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这一层意思,也失去了对诗歌含蓄美的审美感受。 当然,鉴赏诗歌不是仅就一方面的解读,而是综合各个方面,整体和重点相结合,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主题。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进一步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掌握语言表述的一些规律都是必不可缺的,这里就不再论述了。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