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中国传统中医学的思考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关于中国传统中医学的思考
巴图那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蒙医医院 内蒙古伊金霍洛 017200)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4-0031-02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科学?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这些疑问一直困扰着医学界。我们的回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当然有科学,但它是与西方科学有本质区别的另一种类型的科学。科学受制于文化,文化多元,科学也多元。所谓近代科学实际是西方科学。自然只能产生在西方。中医西医之争的启示——科学是多元的,提出象科学这个概念,缘起于中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科学门类。中医学有系统的理论和无比丰富的临床实践,几千年来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健康立下了不朽功勋。在祖国大地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像欧洲那样的瘟疫大流行,这与中医学的光辉思想和神奇疗效密不可分。直至科学高度昌明的今日,中医学在护卫人类生命的广阔领域发挥的特殊作用,仍然是西医学不能取代的。
1 求衡
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今依然盛开的奇葩,亦是运用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方法最成功的范例。成书于战国年代的《内经》,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亦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经典著作。它被张景岳奉为“三坟之书”,被历代儒生视为必读之典籍,至今仍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先秦及汉哲学思想的重要史料。《内经》作者传承上古哲人“天人相合”的精义,把“衡”作为研究人类自身生存与健康问题的着眼点。所谓衡,即恒字,既指平,又指常。常者意谓正常持久。衡还包含着机体内部及机体与外界之间处于均衡状态的双重含义。
2 五行说
五行可追溯到《尚书》之《甘誓》、《洪范篇》两篇,《国语?郑语》记载西周末年史伯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西周以后,“五行”说被人们广泛接受。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及自然科学家都把它作为说理工具,并不断赋予新的意义。五行学说作为一种哲学理论,所需揭示和证明的是宇宙万物都是有一定的结构和结构模式。中国先哲在观察大自然的万物中,归纳出其中最重要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最起码、最必须、最直接、最须臾不离的物质条件。《尚书大传》说:“水火者,百姓之求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五行即五材也。
”自秦汉起,盛行于宋明把“五行”看为五气,汉末刘熙在《释名》中说:“五行者,五气也,于其方各施行也。”五行之间关系是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的生克是有条件的。中医学就以五行学说作为基本理论,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在五行中,相应于木、火、土、金、水,在五时中相应于春、夏、长夏、秋、冬。由于五行存在着相生关系,中医气功学在修炼五脏时要求的顺序是肝、心、脾、肺、肾,不能随便颠倒顺序。而且保养的重点顺序是春天在肝,夏天在心,秋天在肺,冬天在肾。由于四季变化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活动规律也应与之相符。五行中存在相克关系,五脏也存在着相应的相互关系。如肝病,则认为肝病可能传之于脾,因为肝克脾,于是在治疗上注意先实其脾气,以防疾病转变,以扶土抑木之法调理。如肾虚不能滋养肝阴,称之为水不涵木,用滋水涵木之法治疗。
3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生成源自先天与后天。禀受于父母的精气,称为“先天之气”。肺吸入自然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穀产生的水穀之气,合称为“后天之气”。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作用。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4 病因学说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病因分为三类:“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近代则将病分为五类: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继发病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医过。
综上所述,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是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传统学科。它的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