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江(莆田学院)医学生物学:13临本1-微生物概论-细菌结构.pptVIP

王香江(莆田学院)医学生物学:13临本1-微生物概论-细菌结构.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细胞壁的共有成分-肽聚糖(黏肽) β-1,4-糖苷键 G+和G-菌肽聚糖的不同 G M M M M M M M M G G G G G G G M M M M G G G G G M M M M G G G M M M M M M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菌 有的与脂蛋白相连 青霉素间接作用点 溶菌酶直接作用点 共有的组分--肽聚糖(占G+菌50~80%,占G-菌5~20%) 2. G+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 ① 磷壁酸(多数)或磷壁醛酸(少数):约占细胞壁的10%。多个磷壁酸分子组成长链穿插于肽聚糖层中。分为两种: * 壁磷壁酸:一端固定在细胞壁上 * 膜磷壁酸(脂磷壁酸 LTA):一端固定在细胞膜上 ②表面蛋白质:如金葡菌的A蛋白,A群链球菌的M蛋白,酶等。 3. G-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 ① 外膜:细胞壁的主要结构(约占80%)。从内向外依次为 * 脂蛋白:蛋白质部分连接肽聚糖,脂质成分与脂质双层结合 * 脂质双层:镶嵌多种外膜蛋白(OMP) * 脂多糖(LPS)或脂寡糖(LOS):脂多糖又分为 脂质A:是内毒素毒性作用的主要组分,无种属特异性 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 特异多糖:即O抗原,有种特异性,缺失导致S-R变异 ② 周浆间隙:含有多种酶和一些特殊蛋白质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肽聚糖 (主要结构,可多达50层) 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 G G G G G G G G G G M M M M M M M M M M 膜磷壁酸 壁磷壁酸 蛋白质 G+ 菌细胞壁结构 脂多糖(LPS) 脂蛋白 肽聚糖(1~2层) 外膜(主要结构) G G G G M M M M 特异性多糖 蛋白质 核心多糖 脂质A 周浆间隙 细胞膜 G-菌细胞壁结构 脂质双层 细胞壁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厚度 20~80nm 10~15nm 主要结构 肽聚糖、磷壁酸 外膜、肽聚糖 肽聚糖组成 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较坚韧(三维立体) 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较疏松(二维网状) 肽聚糖层数 可多达50层 仅1~2层 肽聚糖含量 50~80% 5~20% 磷壁酸 有 无 外膜 无 有 周浆间隙 无 有 G+ 与 G- 菌细胞壁的比较 * G+与G-菌细胞壁结构的显著不同,使两类细菌在染色性、抗原性、致病性、对药物敏感性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4.细胞壁的主要功能 -维持菌体固有外形,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的外环境; -参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与细菌的抗原性、血清型分类有关; -与细菌的致病性、耐药性有关。 -与静电性有关 -其他作用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5. 缺壁细菌 * 细菌L型:由于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的而造成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这种细菌称为细菌L型。 * 原生质体:人为的细胞壁完全缺失的菌株,只能在高渗环境中存活。大多是G+菌形成的。 * 原生质球:G-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缺损但保留外膜,在非高渗环境中仍能存活。 * 支原体:长期进化形成的一类无细胞壁的细菌。 * 特点: - 高度多形性,革兰染色均为阴性 培养需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生长缓慢 菌落细小,呈荷包蛋样或颗粒状、丝状 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十分敏感 - 病原菌的L型仍可致病,引起慢性和反复发作性感染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细菌L型 (二) 细胞膜(胞质膜) 厚约7.5nm,结构和功能与真核细胞膜基本相同: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但不含胆固醇(支原体例外);具有选择透过性作用,参与物质转运、生物合成、分泌和呼吸、信号转导等。 1.中介体:多见于G+菌,有类似纺锤丝和线粒体的作用。 2.青霉素结合蛋白(PBP):参与黏肽的合成。分为两类。 3.蛋白分泌系统:有五种类型。 -Ⅰ型:直接从胞浆分泌到细胞表面,仅3种蛋白参与。 -Ⅱ型:sec依赖分泌,先到达胞周间,再通过通道蛋白穿越外膜。 -Ⅲ型:接触依赖性的分泌,直接从胞浆分泌到细胞表面,需较多蛋白参与。 -Ⅳ型:接触依赖性的分泌,转运大分子物质。 -Ⅴ型:sec依赖分泌,先到达胞周间,再自动转运穿越外膜。 4.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1个组氨酸蛋白激酶和1个反应调节蛋白。 感应外界信号,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细胞膜 蛋白质分泌系统 (三)细胞质(原生质)溶胶状物质,含有多种颗粒 1. 核糖体:唯一细胞器,沉降系数70S(50S+30S)。 2. 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分子。 3. 胞质颗粒(内含物):大多是储存营养物质。其中有一种称为异染颗粒,嗜碱性强,常见于白喉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