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高雪氏病的临床病理观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脾高雪氏病的临床病理观察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脾高雪氏病的临床病理观察 朱小燕1 郭玲2   (1泾川县人民医院病理科 甘肃平凉 744300;2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 陕西咸阳 712000)   【摘要】目的 探讨脾高雪氏病的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收集脾脏高雪氏病例,进行常规病理检查,伊红染色(HE)、免疫组化(Vim、CD68、CD163、LCA)染色及特殊染色(PAS),光镜观察,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光镜下见脾脏内有高雪氏细胞。免疫组化染色Vim、CD68、CD163、LCA均弥漫性(+),S100(-),PAS染色胞质(+)。结论 脾脏高雪氏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苷脂代谢障碍性疾病,有一定的病理学特征。应与Nieman-pick病、脾白血病、脾原发性淋巴瘤等鉴别。   【关键词】 脾高雪氏病 临床病理 诊断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0-0018-02   高雪氏病(Gaucher's disease)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苷脂代谢障碍性疾病[1],1882年由法国医生Gaucher首先报道而得名。本病少见,临床无特征性表现,常易造成误诊。作者就工作中遇到的脾高雪氏病例,结合文献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病例与标本来源:患者女,35岁,左上腹隐痛7个月于2013年3月入院。体检,左上腹明显膨隆,可触及肿大脾脏,向下达脐下2cm,向右超过腹正中线5cm左右,剑突下轻压痛。血常规:RBC2.28times;1012/L,HGB67g/L,HCT22.4%,WBC1.38times;109/L,PLT36times;109/L。骨髓穿刺提示高雪氏病,B超提示巨脾,行脾脏切除术。术后7日一期愈合出院。出院时血象:RBC3.16times;1012/L,HGB93g/L,HCT29.8%,WBC6.75times;109/L,PLT198times;109/L。   1.2方法:(1)标本常规脱水,包埋,4um厚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2)免疫组化标记:采用EnVision法,所有抗体Vim、CD68、CD163、LCA、S100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采用半定量计数方法,细胞阳性率lt;10%为阴性,ge;10%为阳性。(3)特殊染色:过碘酸雪夫法(PAS)染色,细胞质红色为阳性结果。   2 结果   2.1大体检查:脾脏切除标本,体积33cmtimes;30cmtimes;10cm,被膜完整光滑,剖开脾组织内可见大小不等结节形成,直径1-16cm,灰黄色质中,最大结节切面见囊腔形成,直径12cm,腔内含暗红色液体。   2.2组织学检查:脾髓索萎缩,髓窦扩张,充有大量高雪氏细胞,该细胞呈片状、巢团状及腺泡样排列;白髓明显萎缩,其内高雪氏细胞易见,多散在分布。并见片状坏死。   2.3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Vimtin、CD68、CD163、LCA均弥漫性(+),S-100阴性。   2.4特殊染色:肿瘤细胞胞质内均可见PAS阳性着色。   2.5病理诊断:脾高雪氏病。   3.讨论   此病在欧洲人中发病率较高,在日本人中发病率逐渐增多,而在我国发病率较低[2]。一般认为其发病机制为葡糖苷脂酶缺乏,使得基底物代谢障碍,造成葡糖苷脂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大量堆积,积累于肝、脾、淋巴结、骨髓和肺等富含巨噬细胞的脏器中,继发肝脾肿大、骨损害、肺脏受累、血细胞减少、生长发育迟缓以及神经系统等症状。   高雪氏病临床分三型:1型(慢性型)、2型(急性神经型)及3型(亚急性神经型)。1型起病缓慢,病程长,见于任何年龄,最常见的症状为脾肿大、肝肿大、骨骼影像学异常,血小板减少、贫血、生长发育落后、骨痛等。2型及3型均为神经型,2型多在1岁以内发病,除1型的症状、体征外,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发病越早病情进展越快,往往死于2岁前。3型起病较2型缓慢,除内脏受累外,可伴轻、中度神经系统表现,多数在10岁左右出现。本例不伴有神经症状,属于Ⅰ型。典型的高雪氏病,骨髓、肝、脾、淋巴结等处可发现特征性的高雪氏细胞。该细胞界清,胞质丰富,淡红染色,最具特征性的是胞质内见细丝状的纹理形成的“皱纹纸样”或“洋葱皮样”改变。细胞核小,常为单核,居中或偏于一侧,无异型。PAS染色,胞质呈明显阳性,表明胞质内富含糖原物质。免组染色组织细胞标记阳性,表明该细胞起源于单核巨噬系统细胞[3]。电镜Gaucher细胞胞质内含有多数直径0.6-4 um的梭形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