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老油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后的老油坊   当作家冯骥才先生率先向社会大声疾呼抢救民俗民间文化遗产时,我们也耳闻目睹了不少的民族艺术、民间文化和传统工艺,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而消亡。   几年前,在黄河支流渭河流域的黄土高原腹地深山中,我开始拍摄一种原始榨油作坊――“老油坊”,它与被国人称为中国古代实用技术和技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中的记载如出一辙,甚至比记载的更加古老。   《天工开物》(明代宋应星著)中记载:“凡取油,榨法而外,有两镬煮取法,以治蓖麻与苏麻。北京有磨法,朝鲜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皆从柞出也。凡榨木巨者,围必合抱、、、、、”这种榨油的方式属于一种古老的手工作坊,至今保留着的不是很多。      据了解,10年前这一带这样的老油坊有十多家,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机器榨油技术的出现,一个个老油坊相继关门停业。目前惟有这个油坊是保存完好、仍在使用、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油坊。这个油坊在勉强维持,而且日子越来越难 ……      “轰―― 轰――” 木榨的声音沉闷有力,伴着伙计们哼出的号子声,仿佛把人带进那久远的年代。从老油坊里飘出的菜油的醇香,即使是远隔数里,也能让人陶醉。闻着那份独特的浓郁菜油的香气,就仿佛走进了那熟悉的作坊,看到了他们忙碌的身影和因为劳作之后身上渗出的颗颗汗珠。从2001年到2005年,凡是到了老油坊开工的季节,我都要抽空去拍摄老油坊,看看它们的变化,感受榨油人的生活,感受他们乐观积极的生存态度。      古法榨油,古时依水而建,借用水力      在历史悠久的黄土高原上,有不少的地方以油坊命名,比如油坊镇、油坊巷、油坊村等等,可以说明当年这里没有油坊,那也肯定是有与“油坊”相关的活动。五年前,第一次见到董五奎时,他们举家从50公里外迁到油坊里居住。后来油坊的生意不好的时候,他又和老婆孩子回到了家乡,开始了种地务农生活。   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五峰山里的刘家油坊,就是为数不多的手工老油坊之一,大约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刘家油坊是祖传的,解放前刘家祖辈就经营着,现在的主人是刘西武,50岁。虽然经历了多次改造分分合合,最后油坊又回到了刘家。它利用的是杠杆原理,有的地方称之为:千斤榨。顾名思义就是用千斤之力压榨作物。在一根长约15米的粗木的一头压上上千斤的巨石加重,另一头则是把捆成圆坯的油菜子重叠放在一起。据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凡取油,榨法而外”,其实这里的榨油方法与《天工开物》中记载也略有区别,它比《天工开物》中记载的用石头和杠杆原理榨取植物油的方法是一个更为原始的方法。由于榨油中磨菜籽、上梁等环节需要动力,古时没有电力的时候,油坊一般都开设在离水比较近的地方,用水车借用水的推力,现在不少的油坊进行了改进。起初刘家的老油坊在一个叫做泔河的地方,依水而建,他们借用水车作为动力来磨菜籽、甚至上梁等,以节约人力。      “把油菜籽扛下去,再把榨好的菜油担上来!”那时靠近水边的交通不便,油菜籽要用人力担下沟去,然后再把加工好的成品菜油用人担上来。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解放后,他们的油坊也成了生产队里的。到了20世纪60年代,生产队把油坊里家当搬到了相对平坦的沟上,修建了新的油坊。到了1980年代,农村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后,老刘又重操旧业,他又一次将油坊里的家当搬迁,到了一个无名沟上废弃的院子里,加工的工具也进行了一些改进。   这个老油坊伴随着刘家几十代人的繁衍生息和生活奔波,也在不断的变迁。由于祖传的缘故,50岁的老刘(刘西武)技艺老到,他的油坊每百斤油菜籽能出菜油30多斤,在方圆百里久负盛名。至于自己到底是多少代传人,由于家谱毁坏,他也无法说清。   刘家油坊很有代表性,是手工老油坊的一个缩影,在如今的机械自动化盛行的日子,它依然是全手工操作。在一个有6孔窑洞的院子里,因陋就简,老刘的油坊占了最大的两孔,另外一孔做厨房用,一孔自己一家人住,另外一孔堆放榨油需用的风车以及备用的石磨盘等杂物。虽然简陋,但井井有条。    诚信是老刘的油坊的立业之本,这也是祖上的遗训。油菜籽从晾晒、过滤、磨坯、蒸烧、炸油到分坯,丝毫都不马虎。老油坊,是一个技术和体力并存的行当,每年开坊的时候,老刘要请三五个”伙计”帮忙,刘志平、刘笔正、范东林是他几年常用的工人,熟练之后,成了他得力的助手,但在一些关键的地方,老刘不管多忙,总是要亲自”掌舵”。影响了出油,那可是要砸招牌的。      把菜籽榨成菜油要20多道工序      每当老油坊又应乡邻的要求开工的时候,老刘要买上几挂鞭炮,噼里啪啦的放上一通,以图个吉利,同时也告示乡邻:今年的油坊开张了!   走进中间最大的一孔窑洞,便是榨油的地方,昏暗、空旷的工作间,首先闯入视线的是并排放着的、占据了工作间大部分面积的两个油梁。这两个油梁是在建这座油坊时从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